白癜风容易治疗好吗 http://pf.39.net/bdfyy/bdflx/190522/7157873.html

血液学

1、卵黄囊是人类最初的造血组织。血岛是人类最初的造血中心。

2、造血正向调控的细胞因子:干细胞因子(SCF);集落刺激因子(CSF);白细胞介素3(IL-3)。

造血负向调控的细胞因子: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肿瘤坏死因子-α、β(TNF-α、β);白血病抑制因子(LIF);干扰素α、β、γ(interferon-α、β、γ,IFN-α、β、γ);趋化因子(CK)

3、有丝分裂是血细胞分裂的主要形式。巨核细胞则是以连续双倍增殖DNA的方式,属多倍体细胞。

4、血细胞发育成熟中的形态演变规律

(1).细胞胞体由大逐渐变小(巨核细胞相反,由小变大)

(2).细胞浆颜色由深逐渐变浅(中幼红细胞阶段胞浆血红蛋白合成明显,故颜色发红)

(3).红系统胞浆中无颗粒,粒系统到中幼阶段颗粒开始出现特异性颗粒(嗜中性,嗜酸性和嗜碱性)改变

(4).中幼阶段核仁消失

骨髓有核细胞增生程度五级估计标准

增生程度

成熟红细胞:有核细胞

有核细胞均数/Hp

常见病例

增生极度活跃

1:1

各种白血病

增生明显活跃

10:1

50~

各种白血病、增生性贫血

增生活跃

20:1

20~50

正常骨髓象、某些贫血

增生减低

50:1

5~10

造血功能低下

增生极度减低

:1

<5

再生障碍性贫血

5、原粒胞质少,透明天兰色,无颗粒,早幼胞质多含紫红色非特异性的嗜天青颗粒。

6、原红边际有钝状或瘤状突起,有核周淡染区,网织红内含嗜碱性物质,

7、单核细胞进入组织内形成巨噬细胞。

8、正常骨髓片中原巨核为0(多为产板巨),一张正常血片中可见巨核细胞为7—35个。

9、核发育落后于胞质,即幼核老质(巨幼红细胞贫血);胞质发育落后于核,即老核幼质(缺铁性贫血)。核质发育不平衡(Pelger-Huёt畸形)

*MDS病态造血时,可出现小巨核细胞,核浆发育失衡(老浆幼核)、粒细胞中颗粒过少或过多、?Pelger-Huёt异常。

10、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时,红细胞可呈裂细胞

11、对红细胞膜起屏障和保持内环境稳定作用的是磷脂和胆固醇

12、过氧化物酶(pox)染色:阳性结果为胞质内出现棕黑色颗粒。正常时,原粒阴性,自早幼粒细胞至成熟中性粒细胞均呈阳性反应。嗜碱阴性,嗜酸阳性最强,单核只有幼单和单核呈弱阳性反应,其它除吞噬细胞有阳性外都是阴性反应。异常时,急粒原粒(+)。急性早幼粒(强+)

13、过碘酸---雪夫氏反应(糖原染色、PAS):阳性结果为胞质内出现红色颗粒、块状或呈弥漫状红色。急淋(+)粗颗粒块状;急粒(+)细颗粒均匀;急单(+)细颗粒弥散状。

14、碱性磷酸酶染色(NAP染色)成熟中性粒和巨噬(+),其他均(-)。积分值(NAP)指个中性粒中阳性比例,参考以一个加号为基准,参考值是7—51。

15、细菌性感染时NAP积分值增高。急性粒细胞白血病时NAP积分值减低,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时NAP积分值一般增高;再生障碍性贫血积分值增高,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积分值减低;再障(+),治疗有效下降。

16、慢粒与类白血病鉴别:慢粒的NAP积分值常为零,类白血病时NAP显着升高。

17、酸性磷酸酶染色(ACP):戈谢病(+),尼克—皮克病(-);多毛细胞白血病(+)。

18、氯乙酸AS-D萘酚酯酶染色(AS-D-NCE):为粒系细胞所特有,又称特异性酯酶染色。阳性结果:胞质内出现红色沉淀。急粒(+)

α-醋酸萘酚酯酶染色(α-NAE)非特异性酯酶染色。阳性结果:胞质中出现棕黑色颗粒沉淀。幼单核细胞和单核细胞(+),可被氟化钠抑制。各期粒细胞(-),不被氟化钠抑制。急单:(+)被氟化钠抑制;急粒:个别细胞(+)不被氟化钠抑制;急淋(-)

α-丁酸萘酚酯酶(α-NBE)主要存在于单核系细胞中,又称单核细胞酯酶。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单核系细胞大多数呈阳性,阳性反应能被氟化钠抑制(主要鉴别急粒和急单,后者可被抑制)[意义同α-NAE,敏感性不如α-NAE,而特异性较α-NAE高]

乙酸AS-D萘酚酯酶和α-丁酸萘酚酯酶双染色对诊断M4具有独特的诊断价值。

19、酸性磷酸酶染色(ACP):戈谢细胞(+)和尼曼-匹克细胞(-);多毛细胞白血病(+)不被L-酒石酸抑制。淋巴肉瘤细胞和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淋巴细胞(+)被L-酒石酸抑制;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

20、铁染色可作为诊断缺铁贫(骨髓细胞外铁明显减低,甚至消失;铁粒幼细胞的百分率减低)和指导铁剂的临床,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时铁粒幼细胞的百分比可增高,其所含铁颗粒的数目可增多,环铁粒幼细胞常见。铁粒幼贫血时多有环铁粒红细胞,其中难治性贫血占15%以上。

非缺铁性贫血(溶血性贫血、营养性巨幼细胞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和白血病)细胞外铁正常或增高,铁粒幼细胞正常或增高。

感染、肝硬化、慢性肾炎及尿毒症、血色病及多次输血后,骨髓细胞外铁增加。

21、核型中各种符号代表的意义:t:易位,inv:倒位,iso:等臂染色体,ins:插入,(del)-:丢失,+:增加,P:短臂,q:长臂,接下第一括号内是累及染色体的号数,第二括号内是累及染色体的区带。

22、特异性染色体:慢粒(CML)的ph染色体,t(9;22)(q34;q11);急性早幼粒(M3):t(15;17)(q22;q21);M2b:t(8,21);Burkitt淋巴瘤:t(8;14)(q24;q32)。

白血病常见的染色体和基因特异改变

类型 

染色体改变 

基因改变

M2

 t(8;21)(q22;q22)

AML/ETO

M3

t(15;17)(q22;q21)

PML/RARα或RARα/PML

M4

Eoinv/del(16)(q22)

CBFB/MYH11

M5

inv/del(11)(q22)

 MLL/ENL

CML 

t(9;22)(q34;q11)

BCR/ABL

23、贫血时血红蛋白:极重度:Hb≤30g/L,重度:30—60,中度:60—90,轻度:90—。

24、红细胞内在缺陷所致的溶贫(遗传性/先天性):

膜缺陷——遗传性球形细胞增多症

酶缺陷——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陷症;

血红蛋白病——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

25、红细胞外来因素所致的溶贫(获得性):

免疫因素——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膜缺陷——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PNH)

26、慢性血管内溶血:尿含铁血黄素(+),阴性不能排除。

27、血浆游离蛋白〈40mg/L,血管内溶血时上升。

28、血清结合珠蛋白(HP):正常值为0.8—2.7g/l。增高见于妊娠,慢感,恶性肿瘤;减低见于血管内溶血,肝病,巨幼贫等。

29、AGLT50:指酸化甘油溶血试验中溶血率按光密度减至50%所需的时间来计算。

30、PHN:蔗糖溶血试验为筛选试验(+,阳性或溶血率增加),酸化血清溶血(Ham)试验是确证试验.

31、红细胞渗透脆性增高见于遗传性球形细胞增多症、椭圆形细胞增多症等(红细胞渗透脆性试验:通过红细胞表面积与容积的比值,反映其对低渗盐溶液的抵抗性。比值愈小,红细胞抵抗力愈小,渗透脆性增加。反之抵抗力增大。开始溶血0.44%~0.42%(NaCl液),完全溶血0.34%~0.32%(NaCl液)。)

32、自身溶血试验及其纠正试验:膜缺陷G6PD缺陷症者溶血度轻度增加,能被葡萄糖纠正

33、G-6-PD缺乏症的筛查/排除试验是高铁血红蛋白还原试验(还原率下降)

34、正常血红蛋白电泳区带:HbA>95%、HbF<2%、HbA2为1.0%~3.1%。

35、HbA2增多,见于β珠蛋白合成障碍性贫血,为杂合子的重要实验室诊断指标。

36、抗碱血红蛋白测定又称碱变性试验,胎儿血红蛋白(HBF)具有抗碱和抗酸作用。

37、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原名为地中海贫血或海洋性贫血。β-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轻型):Hb电泳,HbA2明显增高是其特点,HbF正常或轻度增加。重型,HbF增高大于30%。

38、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抗人球蛋白试验(Coombs试验)是本病重要的诊断方法,最好同时作直接和间接法

39、进入血浆中的Fe2+,经铜蓝蛋白氧化作用变为Fe3+,与运铁蛋结合运行至身体各组织中。血清铁/总铁结合力*%=转铁蛋白饱和度(20---55%)。

40、临床缺铁分三期:缺铁期;缺铁性红细胞内生成期;缺铁性贫血期。

41、缺铁性贫血:血清铁、血清铁蛋白、转铁蛋白饱和度(TS)降低;血清总铁结合力(TIBC)、转铁蛋白、血清转铁蛋白受体(sTfR)增高;骨髓铁染色示铁消失,铁粒幼细胞小于15%。

42、红细胞既有低色素又有正色素时称其为“双形性”,是缺铁粒幼细胞贫血的特征。同时,缺铁粒幼细胞贫血患者的环形铁粒幼占15%以上。

43、再生障碍性贫血:全血细胞减少,网织红细胞绝对值减少。一般无肝脾肿大。

44、急性造血功能停滞(AAH):在涂片周边部位出现巨大原始红细胞是本病的突出特点

45、急性白血病:骨髓中某一系列原始细胞(或原始加幼稚细胞)高于30%。一般自然病程短于6个月。

46、慢性白血病:骨髓中某一系列的白血胞增多,以接近成熟的白血胞增生为主,原始细胞不超过10%

47、急性白血病FAB分型:

M1(急性髓细胞白血病未成熟型):原粒大于或等于90%,早幼粒少,中幼以下阶段不见或少见,POX,SBC(+)的原粒大于3%.

M2(急性髓细胞白血病白血病部分成熟型):有M2a,M2b两型,M2a中原粒大于30%小于90%,且早幼粒以下阶段大于10%;M2b以异常的中性中幼粒增生为主(大于30%),有Phi

小体存在。

M3(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以颗粒增多的异常早幼粒细胞增生为主,大于30%可见束状Auer小体,依颗粒可分M3a(粗颗粒型)、M3b(细颗粒型)。

M4(急性粒—单核细胞白血病):按粒、单细胞比例可分M4a、M4b、M4c、M4eo(嗜酸性细胞>5%,有inv(16)倒位)。

M5(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以分化程度分M5a、M5b;M5a:未分化型,原单大于或等于80%;M5b:部分分化型,原单占30%~80%。

M6(急性红白血病):红系比例≥50%,红系PAS阳性,原粒大于30%,异常幼红细胞大于10%时也可诊断。

M7(急性巨核细胞白血病):原始巨核细胞大于30%。

48、绵羊红细胞受体(Es)及细胞表面分化抗原CD7、CD2、CD3、CD4、CD8、CD5为T细胞标记,CD7为出现早,且贯穿表达整个T细胞分化发育过程中的抗原。CD7、CyCD3同属于检测T-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T-ALL)的最敏感指标,只表达CD7+的不能诊断。

49、CD25是激活T,B细胞的标记。SmIg(细胞膜表面免疫球蛋白)和EM(小鼠红细胞受体)是B细胞成熟的特征性标志,Em为早期成熟B细胞标志。

50、CD19反应谱广,是鉴别全B系的敏感而又特异的标记,CD10为诊断Common—ALL的必需标记,CD22用于检测早期B细胞来源的急性白血病是相当特异和敏感的,CD14,为单核细胞特有,抗髓过氧化物酶(MPO)为髓系特有。

51、CD34为造血干细胞标记,CD38为造血祖细胞标志;CD41a,CD41b,CD61,血小板过氧化物酶(PPO)为巨核系特有。

52、急性白血病疗效标准:完全缓解(Completeremission,CR):骨髓象:原粒细胞Ⅰ型+Ⅱ型(原单+幼单或原淋+幼淋)≤5%,红细胞及巨核细胞正常。

复发:骨髓涂片中原+幼稚细胞>20%;

53、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以CSF和血清中β2-微球蛋白比值的增高更有诊断意义。

54、急淋可分为:L1,L2,L3三型。退化细胞明显增多,篮细胞(涂抹细胞)多见,这是急淋的特征之一。酸性磷酸酶(ACP)染色,T细胞阳性,B细胞阴性。大约90%的急淋有克隆性核型异常,其中66%为特异性染色体重排。

55、原始粒细胞(Ⅰ+Ⅱ)低于10%,嗜碱性粒细胞可高达10%~20%,是慢粒特征之一。

56、浆细胞白血病:WBC高、PLT少,血片中浆细胞≥20%,骨髓增生活跃,糖原与核糖核酸染色均阳性。

57、多毛细胞白血病:全血细胞少,多毛细胞的特征:胞体大小不一,直径为10—20微米(似大淋巴细胞),毛突的特点是边缘不整齐有许多不规则纤绒突起,活体染色时优。约有48—60%病例呈干抽,POX,NAP,SB染色阴性,ACP(+),不能被L-酒石酸抑制。

58、骨髓增生异常(MDS):贫血,PLT、WBC少。有异形粒细胞(Pelgerbuet样变),可有大而畸形的火焰血小板。

59、霍奇金淋巴瘤骨髓象:可以找到R-S细胞,但阳性率不高,骨髓组织活检,可将阳性率提高至9%~22%。

60、非霍奇金淋巴瘤需依赖组织病理学分为:①淋巴细胞型,②组织细胞型(网状细胞肉瘤),③混合细胞型,④未分化型。

61、玫瑰花结试验:绵羊红细胞(+)为T淋,小鼠红细胞和EAC(+)为B淋。

62、多发性骨髓瘤:单一浆细胞异常增生,红细胞常呈“缗钱状”排列,早期骨髓呈灶性分布,异常浆细胞一般5—10%。尿蛋白电泳和免疫电泳可检出B-J蛋白(除不分沁型)。免疫电泳“M”成份类型:70%是IgG型,23—27%为IGA,IgD少,IgE罕见。

63、巨球蛋白血症:嗜碱性粒细胞和组织嗜碱细胞散在于异常细胞之间为本症特征。

64、骨髄纤维化:(干抽)。骨髓活检是本病确诊的主要依据

65、恶性组织细胞病(MH,简称恶组)是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的恶性增生性疾病。全血细胞减少是本病的典型血象表现。

66、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简称传单)是由EB病毒(Epstein-Barrvirus,EBV)所引起的一种急性或亚急性淋巴细胞良性增生的传染病,又称腺性热。

67、小巨核细胞是诊断MDS的重要依据之一,其特点是体积小、畸形,含单个核、双核、多核及分叶过多,核仁明显等。

68、诊断粒细胞缺乏症最关键的指标是骨髓中缺乏成熟阶段的中性粒细胞

69、血小板上有钠泵和钙泵。血小板细胞器主要有:A颗粒,致密颗粒,溶酶体颗粒。TXA2是腺苷酸环化酶的重要抑制剂促进血管收缩。PGI2是腺苷酸环化酶的重要兴奋剂,抑制血小板聚集和扩张血管。

85.血小板功能:黏附(GPⅠb/Ⅸ),聚集(GPⅡb/Ⅲa),释放,促凝,收缩,维护内皮完整性。

86、血小板活化因子(PAF)是迄今已知的最强血小板诱导剂,可诱导血小板活化、聚集。

87、血小板糖蛋白测定:GPⅠb缺乏见于巨大血小板综合征(对瑞斯托霉素无聚集反应);GPⅡb-Ⅲa缺乏见于血小板无力症(对瑞斯托霉素有聚集反应)。

88、凝血因子Ⅲ(FⅢ),习惯上称作组织因子(TF),是正常人血浆中唯一不存在的凝血因子。

89、依赖维生素K凝血因子:FⅡ、FⅦ、FⅨ和FⅩ

90、接触凝血因子:FⅫ、FⅪ和激肽系统的激肽释放酶原(PK)、高分子量激肽原(HMWK)。

91、对凝血酶敏感的凝血因子:FⅠ、FⅤ、FⅧ和FⅩⅢ

92、内源凝血途径:FⅫ、FⅪ、FⅨ、FⅧ。FXII被激活到形成FIXa-VIIIa-Ca-PF3复合物

93、外源凝血途径:(TF)FⅢ、FⅦ。从TF到TF-FVIIa-Ca复合物形成

94、共同凝血途径:FⅩ

95、抗凝血酶Ⅲ(antithrombinⅢ,AT-Ⅲ)是体内主要的抗凝物质,其抗凝作用占生理抗凝作用的70%~80%。AT-Ⅲ是肝素依赖的丝氨酸蛋白酶抑制物,分子中有肝素结合位点和凝血酶结合位点。

96、蛋白C(PC)、蛋白S(PS)均由肝脏合成,是依赖维生素K的抗凝物质。

97、影响血液粘度最大的血浆蛋白是纤维蛋白原;影响血液粘度最主要的因素是红细胞比积

98、PT正常参考值为11秒到14秒,±3秒为异常。是反映外源凝血系统最常用的筛选试验。

99、PTR(凝血酶原比值,受检值/正常对照),INR(国际标准化比值):要先求出ISI(国际敏感指数):所用组织凝血活酶与ISI已知的国际参比品相比较的值。ISI=已知ISI*斜率。ISI值低,试剂敏感度高。INR=(PTR)ISI。

、APTT是内源凝血系统较敏感和常用的筛选试验。APTT延长的最常见疾病为血友病。

、β-TG和PF4是血小板活化的重要指标。

、先天性(遗传性)因子ⅩⅢ缺乏症——血块收缩试验(CRT)

、FⅧ:C减低见于血友病A;FⅨ:C减低见于血友病B

、血清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增高见于原发性纤溶症;D-二聚体在继发性纤溶症为阳性或增高,而原发性纤溶症为阴性或不升高,此是两者鉴别的重要指标。

、过敏性紫癜束臂试验,结果应是在px直径圆圈内新出血点超过10个以上

、DIC时:优球蛋白溶解时间(ELT)常缩短小于70分,血浆鱼精蛋白副凝固试验(3P)阳性,D-D阳性,血清FDP高(大于40mg/l)。因为FDP、3P试验阳性和D-D阳性在DIC早期就会出现,常把这三项作为DIC确诊检测。

、肝病并发DIC时,FⅧ?:C降低,vWF:Ag增高及vWF:Ag/FⅧ:C比值增高,是最有诊断价值的一组试验。

、APTT是监测普通肝素治疗的首选指标。PT是监测口服抗凝治疗的首选指标。

、PT试验可反映:凝血酶原、纤维蛋白原、因子V、VII、X的水平

?

临床基础检验

1、血清与血浆的差别:血清缺少某些凝血因子,如凝血因子Ⅰ(纤维蛋白原)、Ⅱ(凝血酶原)、Ⅴ、Ⅷ等。

2、(除第三因子)血浆除钙离子外(如枸橼酸钠抗凝),含有其他全部凝血因子,适用于血栓和止血检验。

3、正常人血量约为(70±10)ml/kg体重,成人约4~5L,约占体重的6%~8%,其中血浆占55%,血细胞占45%。女性妊娠期间血量可增加23%~25%。

血液的主要生理功能包括:运输、协调、防御、维持机体内环境稳定等功能

4、严重一氧化碳中毒或氰化物中毒者血液呈樱红色

5、酸碱度:正常人血液pH值7.35~7.45,动脉血pH值7.40,静脉血pH值7.35。

6、血浆渗透量:正常人约为~mOsm/(kg·H20)。

7、红细胞均匀混悬状态,与红细胞膜表面的唾液酸根、正常血浆成分、血浆黏度及血流动力学等因素有关

全血黏度约为生理盐水黏度的4~5倍,血浆黏度约为生理盐水黏度的1.6倍。

血液黏度与血细胞比容和血浆黏度有关(受血浆中纤维蛋白原、球蛋白等大分子蛋白质的影响,它们的浓度越高,血浆黏度越高)。

血液生理功能:运输、协调、维护机体内环境稳定、防御功能。

婴幼儿采血:大拇指或足跟内外侧缘;严重烧伤患者:皮肤完整处。

8、乙二胺四乙酸、枸橼酸盐:能与血液中钙离子结合成螯合物,使Ca2+失去凝血作用,阻止血液凝固。

9、肝素:加强抗凝血酶(AT)灭活丝氨酸蛋白酶作用,阻止凝血酶的形成,并阻止血小板聚集等作用,从而阻止血液凝固。

10、血涂片制备:制备涂片时,血滴愈大、角度愈大、推片速度愈快,血膜愈厚,反之则愈薄。血细胞比容增高、血液黏度较高时,应采用小血滴、小角度、慢推;

血细胞比容减低、血液较稀时,应采用大血滴、大角度、快推。

11、血液细胞染色深浅与血涂片中细胞数量、血膜厚度、染色时间、染液浓度、pH值密切相关。

瑞氏染色:酸性伊红(E-)+碱性亚甲蓝(M+)。甲醇的作用:溶解美蓝和伊红;固定细胞形态。(物理吸附+化学亲和)。血红蛋白、嗜酸性颗粒=碱性蛋白质=嗜酸性物质;细胞核蛋白、淋巴细胞、嗜碱性粒细胞胞质=酸性蛋白质=嗜碱性物质。中性颗粒=嗜中性物质;原红、早幼红胞质、核仁含较多酸性物质,染成较浓厚的蓝色;中幼红既含酸性物质,又含碱性物质,染成红蓝色或灰红色(多色性),

复染时应先加缓冲液,后加染液。染色过深可用流水冲洗或浸泡,也可用甲醇脱色。

瑞氏:细胞质成分、中性颗粒;吉姆萨:细胞核、寄生虫(如疟原虫等)

瑞氏染料的质量规格评价:吸光度比值(rA),1.3±0.1时染料即可使用。新鲜配制的染料偏碱,贮存(室温或是37℃,必须加塞,防甲醇挥发(如加甘油)和氧化成甲酸)时间愈久,染色效果愈好。所用甲醇须为AR级,若其中含过多丙酮,会使染色偏酸,白细胞着色不良。

12、血红蛋白分子是有核红细胞、网织红细胞内形成的一种含色素蛋白质。色素部分为亚铁血红素(原卟啉、铁),蛋白质部分为珠蛋白(肽链分为α(个氨基酸)、β(个氨基酸))。

每个Hb分子由2条α类肽链和2条β类肽链组成。在正常情况下,99%Hb铁原子Fe2+(还原血红蛋白),1%呈Fe3+(高铁血红蛋白),只有Fe2+状态的Hb才能与氧结合,称为氧合血红蛋白。

血红蛋白的合成受激素调节,①红细胞生成素:可促进δ-氨基-γ酮戊酸生成和铁的利用,从而促进血红素、Hb的合成;②雄激素:能促进δ-氨基-γ酮戊酸合成酶、红细胞生成素的生成。

胚胎早期第一个形成的血红蛋白是HbGowerⅠ

出生后3个月,HbA(α2β2)占Hb总量95%以上,HbF(α2γ2)占1%以下。出生后HbA2(α2δ2)占Hb总量的2%~3%。

静脉血比毛细血管血低(10~15)%

HiCN法:年被ICSH推荐为参考方法。静脉血比毛细血管血低10%~15%。

13、红细胞稀释液:①Hayem液由NaCl(调节渗透压)、Na2S04(提高比密防止细胞粘连)、HgCl2(防腐)和蒸馏水组成。②枸橼酸钠稀释液由枸橼酸钠(抗凝和维持渗透压)、甲醛(防腐和固定红细胞)、氯化钠(调节渗透压)和蒸馏水组成。

14、发生大细胞性贫血或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时,红细胞计数与血红蛋白浓度不成比例。大细胞性贫血的血红蛋白浓度相对偏高,小细胞低色素贫血的血红蛋白减低,但红细胞计数可正常。

大量失血时,在补充液体前,虽循环血容量缩小,但血液浓度很少变化,从血红蛋白浓度来看,很难反映出存在贫血。如水潴留时,血浆容量增大,即使红细胞容量正常,但血液浓度减低,从血红蛋白浓度来看,已存在贫血,反之,失水时,血浆容量缩小,即使血液浓度增高,但红细胞容量减少,从血红蛋白浓度来看,贫血不明显。

15、球形红细胞:见于遗传性和获得性球形细胞增多症(如自身免疫溶血性贫血、直接理化损伤如烧伤等)和小儿。

椭圆形红细胞:见于遗传性椭圆形细胞增多症(可达25%~75%)、大细胞性贫血(可达25%)、缺铁性贫血、骨髓纤维化、巨幼细胞贫血、镰形细胞性贫血、正常人(约占1%,不超过15%)。

靶形红细胞:见于各种低色素性贫血(如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HbC病)、阻塞性黄疸、脾切除后。

口形红细胞:见于口形红细胞增多症、小儿消化系统疾患引起的贫血、酒精中毒、某些溶血性贫血、肝病和正常人(<4%)。

镰形红细胞:见于镰状细胞贫血(HbS-S,HbS-C)、镰状细胞特性样本(HbA-S)。

棘红细胞:见于遗传性或获得性β-脂蛋白缺乏症(高达70%~80%)、脾切除后、酒精中毒性肝病、尿毒症。需与皱缩红细胞(锯齿状红细胞)鉴别,皱缩红细胞边缘呈锯齿形,排列紧密,大小相等,外端较尖。

裂红细胞:见于DIC、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重型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巨幼细胞性贫血、严重烧伤和正常人(<2%)。

缗钱状红细胞:(纤维蛋白原、球蛋白增高),见于多发性骨髓瘤。

有核红细胞(幼稚红细胞):1周内婴儿可见少量,如溶血性贫血(如新生儿溶血性贫血、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巨幼细胞性贫血)、造血系统恶性疾患或骨髓转移性肿瘤(如各种急、慢性白血病、红白血病)、慢性骨髓增生性疾病(如骨髓纤维化)、脾切除后。

新月形红细胞:见于某些溶血性贫血(PNH)。

泪滴形红细胞:见于贫血、骨髓纤维化和正常人。

红细胞形态不整:见于某些感染、严重贫血、巨幼细胞性贫血。

16、点彩红细胞((变性RNA),)增高:见于中毒(如铅、汞、银、铋、硝基苯、苯胺等)、各类贫血(如溶血性贫血、巨幼细胞性贫血、恶性贫血、恶性肿瘤等)。

卡波氏环是胞质中脂蛋白变性所致,常与染色体小体同在,见于巨幼红和铅中毒。

豪焦小体:位于成熟或幼稚红胞质内染成紫红色,数量不一的圆形颗粒,是核的残留物,又称染色质小体。

17、血细胞比容测定:将离心管置于水平离心机以g(即有效半径22.5cm,r/min),离心30min。

离心后血液分为5层,自上而下分别为血浆层、血小板层、白细胞层和有核红细胞层、还原红细胞层(紫黑红色)、带氧红细胞层(鲜红色)。

ICSH确定的参考方法是放射性核素法

贫血的红细胞形态学分类

平均红细胞体积MCV:82~92fl,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量MCH:27~31pg,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g/L

贫血分类

MCV

MCH

MCHC

贫血

正细胞贫血

正常

正常

正常

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失血性贫血、某些溶血性贫血

大细胞贫血

增高

增高

正常

各种造血物质缺乏或利用不良的贫血

单纯小细胞贫血

减低

减低

正常

慢性感染、慢性肝肾疾病性贫血减低

小细胞低色素贫血

减低

减低

减低

缺铁性贫血及铁利用不良贫血,慢性失血性贫血,轻型地中海贫血

贫血MCV/RDW分类法

MCV

RDW

贫血类型

常见病因和疾病

减少

正常

小细胞均一性

地中海贫血(轻型),单纯杂合子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轻型)、某些继发性贫血

减少

增高

小细胞不均一性贫血

缺铁性贫血、铁粒幼细胞性贫血、β-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非轻型)、HbH病

正常

正常

正常体积均一性

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某些慢性肝病、肾性贫血,急性失血

正常

增高

正常体积不均一性

混合型营养性缺乏性贫血,部分早期铁缺乏(尚无贫血)、血红蛋白病性贫血、骨髓纤维化、铁粒幼细胞贫血

增大

正常

大细胞均一性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部分再生障碍性贫血、部分肝病性贫血、某些肾病性贫血

增高

增高

大细胞不均一性

巨幼细胞贫血、某些肝病性贫血

19、网织红细胞计数(尤其是网织红细胞绝对值)是反映骨髓造血功能的重要指标。当骨髓网织红细胞增多,外周血减少时,提示释放障碍;骨髓和外周血网织红细胞均增加,提示为释放增加。正常时,外周血网织红细胞中Ⅲ型约占20%~30%,Ⅳ型约占70%~80%,若骨髓增生明显,可出现Ⅰ型和Ⅱ型网织红细胞。

网织红细胞活体染色,WH0推荐使用新亚甲蓝染液,染液与血液比例以1:1。网织红细胞计数:ICSH推荐使用Miller窥盘。其精度CV约为10%。

骨髓移植后第21d,如Ret大于15×/L,表示无移植并发症;小于15×/L,伴中性粒细胞和血小板增高,可能为骨髓移植失败。

晚幼红细胞脱核成网织红细胞的过程是在骨髓完成(约需72h)。

LFR,MFR,HMR分别是低,中,高荧光率。

20、血沉:(ICSH推荐魏氏法)小分子蛋白如清蛋白、卵磷脂等使血沉减缓,大分子蛋白如纤维蛋白原、急性反应蛋白、免疫球蛋白、巨球蛋白、胆固醇、甘油三酯等使血沉加快。红细胞直径越大血沉越快,球形红细胞、镰形红细胞使血沉减慢。

室温过高使血沉加快,室温过低使血沉减慢。高胆固醇血症、贫血使血沉轻度增快。遗传性红细胞增多症、镰形细胞性贫血、红细胞异形症等血沉可减慢。血沉管倾斜3°,沉降率增加30%。

慢性炎症(结核病、结缔组织炎症、风湿热)活动期血沉增快,病情好转血沉减慢,非活动期血沉正常。

血涂片上WBC分布密度与WBC数量关系

血涂片上WBC数/HP

WBC(×/L)

血涂片上WBC数/HP

WBC(×/L)

2~4

(4~7)

6~10

(10~12)

4~6

(7~9)

10~12

(13~18)

21、成熟粒细胞(杆状、分叶)贮存于骨髓,在贮备池中停留3~5d,数量为外周血的5~20倍;白细胞计数值是循环池的粒细胞数;中性粒细胞具有趋化、变形、黏附作用以及吞噬、杀菌等功能;单核-巨噬细胞具有吞噬病原体功能(如病毒、原虫、真菌:结核杆菌等)、吞噬和清理功能(如组织碎片、衰老血细胞、抗原抗体复合物、凝血因子等)、吞噬抗原传递免疫信息功能,还参与杀菌、免疫和抗肿瘤作用。

常规考核标准(RCS) 

  评价:

  WBC≤4×/L,RCS应<30%;

  WBC在(4.1~14.9)×/L,RCS应<20%;

  WBC≥15×/L,RCS应<15%。

  超过上述标准应重新充池计数。?

变异百分数(V)评价法

  

  公式中Xi为测定值,Xm为靶值。

  计算质量得分=-(V×2)。得分在90分以上为A级(优),80-89分为B级(良),70-79分为C级,60-69分为D级(及格),低于60分E级(不及格)。

双份计数标准差评价法

  是多个标本每份均做双份测定,计算双份计数值差值和标准差。计算公式为:

  

  计算质量得分=-(CV×2)

  评价方法同变异百分数法。

成人:(4~10)×/L。新生儿:(15~20)×/L。6个月~2岁:(11~12)×/L。儿童:(5~12)×/L。

第6~9d(减少)、4~5岁(增加)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大致相等。

中性粒细胞绝对值低于1.5×/L,称为粒细胞减低症,低于0.5×/L时,称为粒细胞缺乏症。

显微镜分类法:是白细胞分类计数参考方法。涂片尾部中性粒细胞较多,淋巴细胞较少,单核细胞沿涂片长轴均匀分布。幼稚细胞分布在涂片尾部和边缘,淋巴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分布在涂片头部和体部。

白细胞总数与分类白细胞数的关系

白细胞总数(×/L)

应分类白细胞数(个)

白细胞总数(×/L)

应分类白细胞数(个)

<4

50~

20~30

4~10

>30

10~20

?

?

22、正常外周血中性粒细胞以3叶核居多,杆状核与分叶核比值为1:13

核左移:杆状核超过5%或有幼稚细胞

*再生性左移:指核左移伴有白细胞总数增高者,表示机体反应性强、骨髓造血功能旺盛,见于感染(尤其急性化脓性感染)、急性中毒、急性溶血、急性失血等。

轻度左移: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百分数略增高,仅杆状核粒细胞增多(>5%),表示感染程度较轻,机体抵抗力较强。

中度左移: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百分数均增高,杆状核粒细胞>10%并有少数晚幼粒细胞和中毒性改变,表示有严重感染。

重度左移: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百分数明显增高,杆状核粒细胞>25%,并出现幼稚的粒细胞。

*退行性左移:指核左移而白细胞总数不增高甚至减低者,见于再障、粒细胞减低症、严重感染(如伤寒、败血症等)。

核右移:中性分叶核分叶5叶以上超3%。常伴白细胞总数减低,为造血物质缺乏、脱氧核糖核酸减低、骨髓造血功能减退所致。见于营养性巨幼细胞性贫血、恶性贫血、应用抗代谢药物(如阿糖胞苷、6-巯基嘌呤等)、炎症恢复期。

中性粒细胞毒性变化有:大小不一,中毒颗粒,空泡,Doles小体,退行性变。

23、儿童外周血单核细胞较成人稍多,平均为9%,出生后2周婴儿可呈生理性单核细胞增多,可达15%或更多,妊娠时生理性增高与中性粒细胞变化相平行。

24、钩虫病?嗜酸细胞可达90%以上。嗜酸细胞白血病时亦可明显升高,但以幼稚为主。

35、棒状小体(Auer小体):见于急性白血病,尤其是颗粒增多型早幼粒细胞白血病(M3型)

36、异形淋巴细胞多为T淋巴细胞,分空泡、不规则、幼稚三型。

37、放射线损伤后淋巴细胞形态变化:卫星核淋巴细胞(胞质中主核旁出现小核),即微核。

38、异常形态浆细胞:Mott细胞、火焰状浆细胞、Russell小体。

39、白血病时血小板(MPV)增高是骨髓造血恢复的第一征兆。

白细胞直方图变化的部分原因

白细胞直方图变化

主要原因

淋巴细胞峰左侧异常

有核红细胞、血小板聚集、巨大血小板、未溶解红细胞、疟原虫、冷凝集蛋白、脂类颗粒、异形淋巴细胞

淋巴细胞峰右移,与单个核细胞峰左侧相连并抬高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异形淋巴细胞

单个核细胞峰抬高增宽

原始或幼稚细胞、浆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嗜碱性粒细胞增多、单核细胞增多

单个核细胞峰与中性粒细胞峰之间异常

未成熟的中性粒细胞、异常细胞亚群、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中性粒细胞峰右移、抬高、增宽

中性粒细胞绝对值增多

40、网织红细胞成熟指数(RMI)增高:见于溶血性贫血、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急性白血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再生障碍性贫血、多发性骨髓瘤。

RMI减低:提示骨髓衰竭和造血无效,见于巨幼细胞性贫血。

41、ABO遗传基因位于第9号染色体长臂三区四带,脑脊液中无血型物质,抗A与抗B主要是IgM,O型血中以IgG为主。

AB0系统抗体分天然抗体与免疫性抗体:天然抗体以IgM为主,又称完全抗体或盐水抗体;免疫性抗体:有IgM、IgG、IgA,但主要是IgG。

42、新生儿不宜做反向定型。酶介质法作血型鉴定时,用蛋白酶处理红细胞,主要是破坏红细胞表面的唾液酸,使红细胞表面负电荷减少

43、新生儿溶血的直接实验依据:红细胞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阳性。

44、HLA分型的方法主要有:1.淋巴细胞毒试验,一类抗原用T或外周淋,二类抗原用B;2.混合淋巴细胞培养试验;3.HLA基因分析。

45、强直性脊椎炎有91%带有HLA-B27抗原而正常人只有6%。

46、血液保存液有:1.ACD(A枸橼酸C枸橼酸三钠D葡萄糖)2.CPD(C枸橼酸三钠P磷酸盐D葡萄糖腺嘌呤枸橼酸)。

47、枸橼酸是防止葡萄糖在消毒中焦化,腺嘌呤促进ATP合成延长红细胞寿命,磷酸盐提高PH。

48、尿液防腐剂有:

  (1)甲醛——对尿细胞、管型

  (2)甲苯:——尿糖、尿蛋白等化学成分的定性或定量检查。

  (3)麝香草酚:——用于尿显微镜检查、尿浓缩结核杆菌检查,以及化学成分保存。

  (4)浓盐酸——用作定量测定尿17-羟、17-酮、肾上腺素、儿茶酚胺、Ca2+等标本防腐。

  (5)冰乙酸——用于检测尿5-羟色胺、醛固酮等的尿防腐。

  (6)戊二醛——用于尿沉淀物的固定和防腐。

49、多尿:24h尿总量>ml。少尿:指24h尿量<ml。无尿:指尿量<ml/24h,或<17ml/h。

50、肉眼血尿:每升尿含血量≥1ml。镜下血尿:尿经离心沉淀镜检时发现红细胞数>3/HP。

51、尿三杯试验,如血尿以第一杯为主,多为尿道出血;以第三杯为主,多为膀胱出血;如三杯均有血尿,多见于肾脏或输尿管出血。

52、尿三杯试验也可区分脓尿部位:如脓尿出现于第三杯,提示为膀胱颈炎、膀胱三角区炎症;如三杯均为脓尿(全程脓尿),提示病变位于膀胱颈以上的尿路,见于膀胱炎、输尿管炎、肾盂肾炎、肾脓肿、肾积脓等。

53、乳糜尿:加入等量乙醚或氯仿,苏丹Ⅲ染色阳性。

55、尿渗量主要与尿中溶质颗粒数量、电荷有关,而与颗粒大小关系不大。尿渗量能较好地反映肾脏对溶质和水的相对排出速度,更确切地反映肾脏浓缩和稀释功能,因此是评价肾脏浓缩功能较好的指标。

原尿中不存在的物质是红细胞;原尿中的葡萄糖被完全重吸收的场所是近曲小管;原尿中肌酐几乎不被重吸收而随尿排出体外

56、晨尿的比密不超过1.,或差值在0.-0.间,或恒定在1.时说明肾浓缩稀释功能已基本消失。

57、低血钾碱中毒尿酸性高,高血钾酸中毒呈碱性尿,变形杆菌感染呈碱性,肾小管性酸中毒时尿PH值不低于6。

58、糖尿病酮症:尿液呈烂苹果味,

泌尿系感染和膀胱癌:尿液呈腐败臭味,

苯丙酮尿症:尿液呈老鼠屎味。

59、本周蛋白(凝溶蛋白)经乙酸纤维素膜电泳,BJP可在α2至γ球蛋白区带间出现“M”带。多见于多发性骨髓瘤,尿肌红蛋白——多见于骨骼肌严重创伤大面积心梗。

60、选择性蛋白尿指数(SPI)即测定尿及血中IgG或白蛋白的比值来求得,>0.2为选择性差,<0.1为选择性好,尿中白蛋白/球蛋白>5时为选择性蛋白尿。

61、80%饱和硫酸铵可沉淀其它蛋白而不能沉淀肌红蛋白可用来签别。

62、管型的基质蛋白为T—H蛋白。远端肾小管病变定位标志物。

T-H蛋白可沉着于肾间质并刺激机体产生相应的自身抗体

63、颗粒管型——肾脏实质性病变;红细胞管型——肾静脉血栓;肾小管上皮细胞管型为肾移植排异反应的可靠指标之一;

肾上皮细胞管型与白细胞管型鉴别:加酸法呈现细胞核;酯酶染色(+),过氧化物酶染色(-)

64、机体每次进餐后,尿液的pH呈一过性增高,称之为碱潮。

65、蛋白尿:尿液中蛋白质>mg/24h或>mg/L时,蛋白定性试验呈阳性

尿蛋白定量>3.5g/24h时,称为肾病性蛋白尿,最典型的病例是肾病综合征

66、磺基水杨酸法——干化学法检查尿蛋白的参考方法

67、尿PH(甲基红或溴麝香草酚),尿比密(多聚电解质:甲乙烯酸马来酐),尿蛋白(溴酚蓝),尿糖(色原:碘化钾,邻甲联苯胺),尿酮体(亚硝基铁氰化钠),尿胆红素(2,4二氯苯胺重氮盐),尿胆原(二甲氨基甲醛),尿亚硝酸盐(对氨基苯砷酸和四羟基对苯喹啉3酚),尿白细胞(吲哚酚酯),尿血红蛋白(过氧化氢茴香素或过氧化氢烯钴和色原),尿维C(中性红,缓冲剂,二氯酚靛酚钠)。

68、维生素C对尿糖测定的影响:尿液在低葡萄糖浓度(14mmol/L)时,维生素C与试带中的试剂发生竞争性抑制反应,使干化学法产生假阴性反应,而班氏法产生假阳性的结果。

69、胆红素、尿胆原及尿胆素,俗称尿三胆;胆红素、尿胆原,俗称尿二胆;

70、尿β2-M检测主要用于评估肾脏早期损伤时肾小球和近端肾小管功能。

71、hCG是唯一不随胎盘重量增加而分泌增多的胎盘激素,分泌后直接进入母血,几乎不进入胎血循环。产后九天或人流25天后HCG恢复正常,产后四天人流十三天后HCG应小于0,男性尿中HCG增高要考虑睾丸肿瘤。

72、尿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酐酶(NAG)是肾小管功能损害最敏感的指标之一

73、镜检粪便中脂肪小滴大于6个/HP视为脂肪排泄过多。

74、正常粪便中G+球菌与G-杆菌比值约1:10。

75、隐孢子虫是AIDS和儿童腹泄重要病原诊断,且要查到卵囊。

76、正常空腹十二小时后胃液残余量为50ML。

77、脑脊液抽取时:第一管:细菌学检查,第二管:生化免疫学检查,第三管:细胞计数。

78、脑脊液黄变症可分为四种,感染性、黄疸性、淤滞性、梗阻性出血性

79、结核性脑膜炎的脑脊液在12~24小时内呈薄膜或纤细的凝块。毛玻璃样浑浊。

80、单纯疱疹脑炎时脑脊液中淋巴样细胞中可发现胞质内包涵体。

81、粒细胞、淋巴细胞、浆细胞同时存在是结核性脑膜炎的特点。

82、蛋白---细胞分离现象(Froin综合症)是蛛网膜下腔梗阻所致梗阻脑脊液的特征。脑脊液同时存在胶样凝固、黄变症和蛋白质细胞分离

83、髓鞘碱性蛋白(MBP)增高见于多发性硬化症。

84、神经性梅毒检查首选试验是:密螺旋体荧光抗体吸收试验(FTA—ABC)。

85、浆膜积液(脑脊液)常规及细胞学检查用EDTA抗凝,生化检查用肝素。

86、黏蛋白是一种酸性糖蛋白,其等电点为pH3~5

87、漏出液以淋巴、间皮细胞为主,渗出液以中性粒、淋巴、嗜酸性细胞为多。

漏出液与渗出液的鉴别(重要几点)?   

项目

漏出液

渗出液

病因

非炎症性

炎症性、外伤、肿瘤或理化刺激

比密

<1.

>1.

Rivalta试验

阴性

阳性

蛋白质定量(g/L)

<25

>30

积液蛋白/血清蛋白

<0.5

>0.5

葡萄糖(mmol/L)

接近血糖

<3.33

乳酸脱氢酶(LD,U/L)

积液LD/血清LD

<0.6

>0.6

细胞总数(×/L)

有核细胞分类

淋巴细胞为主,可见间皮细胞

炎症以中性粒细胞为主,慢性炎症或恶性积液以淋巴细胞为主

88、关节腔液高度黏稠,其高低与透明质酸的浓度和质量呈正相关。炎性积液的黏稠度减低,关节炎症越严重,积液的黏稠度越低。

89、WH0建议将精子活动力分为4级:①快速前向运动(Ⅲ级:直线运动);②慢或呆滞的前向运动(Ⅱ级:运动缓慢);③非前向运动(Ⅰ级:原地运动);④不动(0级:不活动)。

活动力参考值:WH0规定正常生育者精子活动力:射精后60min内,Ⅲ级精子应>25%;或Ⅲ和Ⅱ级精子的总和>50%。

90、羊水中AFP增高,主要见于开放型神经管畸形

91、胎儿肺成熟度——羊水泡沫试验(振荡试验)

92、如果空腹胃液量大于ml,BA0大于15mmol/h,MA0大于30mmol/h,且BA0/MA0大于0.6,即可考虑胃泌素瘤。

93、良性病变的上皮细胞形态:增生、再生、化生

94、核异质:主要表现为核增大、形态异常、染色质增多、分布不均、核膜增厚、核染色较深,胞质尚正常。核异质细胞是介于良性和恶性之间的过渡型细胞,根据核异质细胞形态改变程度,可分为轻度核异质和重度核异质。

?

生化

1、糖酵解:指从葡萄糖至乳糖的无氧分解过程,可生成2分子ATP。是体内糖代谢最主要途径。最终产物:乳酸。依赖糖酵解获得能量:红细胞。

2、糖氧化——乙酰CoA。有氧氧化是糖氧化供能的主要方式。1分子葡萄糖彻底氧化为CO2和H2O,可生成36或38个分子的ATP。

3、糖异生:非糖物质转为葡萄糖。是体内单糖生物合成的唯一途径。肝脏是糖异生的主要器官。防止乳酸中毒。

4、血糖受神经,激素,器官调节。

5、升高血糖激素:胰高血糖素(A细胞分泌),糖皮质激素和生长激素(糖异生),肾上腺素(促进糖原分解)。

降低血糖激素:胰岛素(B细胞分泌)(唯一)

6、糖尿病分型:

Ⅰ型:内生胰岛素或C肽缺,易出酮症酸中毒,高钾血症,多发于青年人。

Ⅱ型:多肥胖,具有较大遗传性,病因有胰岛素生物活性低,胰岛素抵抗,胰岛素分泌功能异常。

特殊型及妊娠期糖尿病。

7、糖尿病的诊断标准:有糖尿病症状加随意血糖≥11.1mmol/L;空腹血糖(FVPG)≥7.0mmol/L;(OGTT)2h血糖≥11.1mmol/L。初诊需复查后确证。

8、慢性糖尿病人可有:白内障(晶体混浊变形),并发血管病变以心脑肾最重。

9、糖尿病急性代谢并发症有:酮症酸中毒(DKA,高血糖,尿糖强阳性,尿酮体阳性,高酮血症,代谢性酸中毒,多<40岁,年轻人),高渗性糖尿病昏迷(NHHDC,血糖极高,>33.6mmol/L,肾功能损害,脑血组织供血不足,多>40岁,老年人),乳酸酸中毒(LA)。

10、血糖测定:葡萄糖氧化酶-过氧化物酶偶联法(GOD-POD法)。己糖激酶法(HK):参考方法

(>7.0mmol/L称为高血糖症。<2.8mmol/L称为低血糖症。)

11、空腹低血糖反复出现,最常见的原因是胰岛β细胞瘤(胰岛素瘤)。胰岛B细胞瘤临床特点:空腹或餐后4—5h发作,脑缺糖比交感神经兴奋明显,有嗜睡或昏迷,30%自身进食可缓解故多肥胖。

12、血浆渗透压=2(Na+K)+血糖浓度。

13、静脉血糖〈毛细血管血糖〈动脉血糖。

14、血糖检测应立即分离出血浆(血清),尽量早检测,不能立即检查应加含氟化钠的抗凝剂。

15、肾糖阈:8.9—10.0mmol/L。

16、糖耐量试验:禁食10—16h,5分钟内饮完毫升含有75g无水葡萄糖的糖水,每30分钟取血一次,监测到2h,共测量血糖5次(包括空腹一次)。

17、糖化血红蛋白:可分为HbAIa,HbAIb,HbAIc(能与葡萄糖结合,占绝大部分),测定时主要测HbAI组份或HbAIc(4%--6%),反映前6~8周血糖水平,主要用于评定血糖控制程度和判断预后。

18、?糖化血清蛋白:类似果糖胺,反映前2—3周血糖水平。

19、C肽的测定可以更好地反映B细胞生成和分泌胰岛素的能力。

20、乳酸测定:NADH被氧化为NAD+,可在nm处连续监测吸光度下降速度。(NADH和NADPH在nm有特征性光吸收)

21、血脂蛋白电泳图(自阴极起):乳糜微粒,B-脂蛋白,前B脂蛋白,A-脂蛋白。

22、脂蛋白超速离心法:CM,VLDL,IDL,LDL,LP(A),HDL(密度从小到大,分子从大到小)。

脂蛋白结构的主要成分   

脂蛋白

脂质

载脂蛋白

CM

TG:90%,TC:10%

1%,ApoB48

VLDL

TG:60%,TC:20%

10%,ApoB、CⅡ、Ⅰ

IDL

TG:35%,TC:35%

15%,ApoB、E

LDL

TG:10%,TC:50%

20%,ApoB

HDL

TG:<5%,TC:20%

50%,ApoAⅠ、AⅡ

脂蛋白(a)

TG:10%,TC:50%

20%,ApoB、Apo(a)

23、CM90%含TG,VLDL中TG占一半以上(称为富含甘油三酯的脂蛋白(RLP)),IDL中的载脂蛋白以ApoB为主,占60%~80%,LDL(胆固醇含量最高)中几乎全部为ApoB(占95%以上),HDL(ApoA1和ApoA4)中脂质和蛋白质各占一半。LP(A)可作为动脉粥样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指标,直接在肝中产生。

24、肝脏是载脂蛋白合成部位。ApoAⅠ由肝和小肠合成,是组织液中浓度最高的载脂蛋白。

25、运输内源性胆固醇的脂蛋白主要是LDL;

载脂蛋白的分类和所在位置   

载脂蛋白

分布

ApoAⅠ

HDL含大量,CM、VLDL、LDL含少量

ApoAⅡ

HDL,CM、VLDL含少量

ApoAⅣ

HDL

Apo(a)

Lp(a)

ApoB48

CM

ApoB

VLDL、IDL、LDL

ApoCⅠ

VLDL

ApoCⅡ

CM、VLDL、新生HDL

ApoE

CM、VLDL、IDL、HDL

26、脂蛋白受体:LDL受体:APOB/E受体(配体:ApoB、ApoE);VLDL受体:肝内基本没有,配体为ApoE

27、肝素引起LPL酶释放入血称为肝素后现象,ApoCII是激活剂(促进VLDL的代谢),ApoCIII是抑制剂。LCAT(卵磷脂胆固醇酰基转移酶)最优底物是新生的HDL(ApoAⅠ可活化)。

28、胆固醇是胆汁酸唯一前体和所有类固醇激素包括性激素和肾上腺素的前体。

29、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CM、VLDL残粒;变性LDL;B型LDL;LP(a)

高脂蛋白血症的分型及特征   

分型

增加的脂蛋白

血清脂质浓度

血清载脂蛋白

血清外观

电泳

原因

CM

TC:Nto↑

TG:↑↑↑

B48↑

A-↑

C-↓↑

奶油样表层

下层透明

原点深染

LPL活性降低

ApoCⅡ缺乏

Ⅱa

LDL

TC:↑

TG:N

B↑

透明或轻度浑浊

深β带

LDL受体缺陷或活性降低

LDL异化障碍

Ⅱb

LDL,VLDL

TC:↑↑

TG:↑

B↑

CⅡ↑

CⅢ↑

浑浊

深β带

深前β带

不明

VLDL→LDL转换亢进

IDL

TC:↑↑

TG:↑↑

CⅡ↑

CⅢ↑

E↑↑

浑浊

宽β带

ApoE异常

VLDL

TC:Nto↑

TG:↑↑

CⅡ↑

CⅢ↑

 E↑

浑浊

深前β带

VLDL合成亢进

VLDL处理速率变慢

CM

VLDL

TC:↑

TG:↑↑

CⅡ↑↑

CⅢ↑↑

 E↑↑

奶油样表层

下层浑浊

原点及前β带深染

LPL活性低下

VLDL,CM处理速度变慢

30、前白蛋白:由肝细胞合成,肝损伤敏感指标,运载维生素A。营养不良指标。

31、白蛋白:由肝实质细胞合成,是血浆中含量最多的蛋白质。功能:内源性氨基酸营养源,酸碱缓冲能力,非特异性载体(运输),维持血浆胶体渗透压。

32、正向急性时相反应蛋白(浓度升高):α1-抗胰蛋白酶、α1-酸性糖蛋白(主要)、触珠蛋白(Hp)、铜蓝蛋白、C4、C3、纤维蛋白原、C-反应蛋白(极灵敏)等。

33、负向急性时相反应蛋白(浓度下降):前白蛋白、白蛋白、转铁蛋白TRF(缺铁时升高)。

34、触珠蛋白(Hp):急性血管内溶血时Hp浓度明显下降。

35、α2-巨球蛋白(α2-MG或AMG):分子量最大的血浆蛋白,也有抗蛋白酶活性,低白蛋白血症患者浓度会下降。a2-巨球蛋白不是急性时相反应蛋白。

36、铜蓝蛋白(CER):急性时相反应蛋白。有氧化酶活性,在血中将Fe2+氧化为Fe3+,协助诊断Wilson病的“肝豆状核变性”。(Wilson病患者血清总铜浓度不变,铜蓝蛋白含量降低,而伴有血浆可透析的铜(游离铜)含量增加。此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37、β2-微球蛋白(BMG):主要用于监测肾小管功能损伤。特别用于肾移植后排斥反应的监测(尿中升高)。

38、溴甲酚绿法(BCG法):阴离子染料,pH4.2的缓冲液,黄色变成蓝绿色,nm波长的吸光度。

39、血清蛋白电泳从正极到负极依次为:(PA)、ALB、a1、a2、β、γ-球蛋白。

40、肾病时Alb降低,α2和β升高。

41、肝硬化时出现β区带和γ带难以分开而连在一起叫:β-γ桥。(IgA增高所致)

42、CK和GGT都是男性高于女性。酒后γ-GT升高明显。

43、酶释放的速度与其分子量成反比。如LD分子量大于CK,而当有心肌梗死时,LD在血液中升高的时间就晚于CK。

44、连续监测法:又称动力学法或速率法、连续反应法。在酶反应过程中,用仪器监测某一反应产物或底物浓度随时间的变化所发生的改变,通过计算求出酶反应初速度。

45、用免疫法测酶的优点是灵敏度和特异性高。酶反应动力学中所指速度就是反应的初速度。

46、米氏方程是反映酶促反应速度与底物浓度关系的方程式,其中Km称米氏常数(只与酶的性质有关,而与酶浓度无关)。Km值最小的底物一般称为该酶的最适底物或天然底物。

影响酶活性的因素有:底物、样品存放时间、温度、PH值、缓冲液的浓度

47、LDH、ALP在冻融时可被破坏,LDH在低温反不如室温稳定的现象为“冷变性”。

48、在实验规定的条件下(温度,最适PH,最适底物物浓度时),在1分钟内催化1μmol底物发生反应所需的酶量作为1个酶活力国际单位。

49、CK-MB是诊断AMI最有价值酶学生化指标。3~8h出现升高,发病后9~30h达峰值,于48~72h恢复至正常水平。

50、?LDH含量(主要存在于细胞内):LDH2(H3M)LDH1(主要存在于心脏,RBC)LD3(H2M2,肺脾)LD4(H3M)LD5(主要存在于肝脏、横纹肌)。(正常人LD2LD1LD3LD4LD5)

51、急性心肌梗死发作后早期,血清中的LD1和LD2活性均升高,而LD1升高更早,更明显,可致LD1/LD2比值增高。如LD5也升高提示心衰伴有肝脏淤血或肝功能衰竭。

52、肝实质病变(病毒性肝炎、肝硬化、原发性肝癌)LD5>LD4。骨骼肌疾病时LD5>LD4。肺部疾患可有LD3升高。

53、AST的同工酶:分别存在于细胞质(c-AST)和线粒体(m-AST)。正常人主要为c-AST;各种肝脏、心脏等病变时AST明显升高。此时主要为m-AST。

54、重症肝炎或亚急性重型肝坏死时,一度上升的ALT在症状恶化的同时,酶活性反而降低,而胆红素却进行性升高,出现“酶胆分离”,常是肝坏死征兆。

55、慢性活动性肝炎或脂肪肝:ALT轻度增高(~U),或属正常范围,且AST>ALT。

56、急性胰腺炎时,血和尿中的AMY显著增高。发病后8~12h血清AMY开始增高,12~24h达高峰,2~5d下降至正常。尿AMY约于发病后12~24h开始升高,下降比血清AMY慢,因此,在急性胰腺炎后期测定尿AMY更有价值。血清与尿中AMY同时减低主要见于肝炎。

57、诊断肝实质细胞受损的酶:ALT、AST、LD(LD5)

反映肝细胞合成功能的酶:ChE、LCAT、凝血酶原

诊断胆道梗阻的酶:ALP、GGT(nm处吸光度增高)

58、抗利尿激素(ADH):→增强远端肾小管对水的重吸收,减少尿量→血容量上升,血渗透压下降,血压升高

59、血浆晶体渗透压=2(Na+K)+葡萄糖+尿素

60、阴离子隙(AG)=Na+-(HCO3-+Cl-)。参考值:8~16mmol/L,平均12mmol/L。升高多见于代谢性酸中毒(AG>16mmol/L):肾功不全的氮质血症或尿毒症引起的磷酸盐、硫酸盐储留,乳酸堆积,酮体堆积。

61、醛固酮:作用于肾小管,保钠排钾作用。

62、水过多:高渗性(盐中毒)、等渗性(水肿)、低渗性(水中毒)。

63、血浆钠浓度小于mmol/L称为低钠血症。血清钠浓度>.0mmol/L称为高钠血症。血浆钠浓度是血浆渗透浓度(Posm)的主要决定因素。

64、肾排钾对维持钾平衡起主要作用。酸中毒时,尿钾增多;碱中毒时,尿钾减少。代谢性酸中毒,细胞内钾向细胞外转移,同时肾小管上皮细胞泌H+增加,泌K+减少,使钾潴留于体内(高钾血症)。严重创伤时血钾浓度明显升高。

65、97%~98%与Hb结合成氧合血红蛋白(HbO2)的形式存在;当PO2升高时,O2与Hb结合,PO2降低时,O2与Hb解离。

66、pH降低时,氧解离曲线右移,释放氧增加;pH上升时则曲线左移。这种因pH改变而影响Hb携氧能力的现象称为Bohr效应。

67、酸碱平衡2个重要判断指标:

(1)、[HCO3-](主要判断代谢性)(分析试题时,BB、BE同HCO3-)

?

代酸常伴高血钾,代碱常伴低血钾。

(2)、PCO2(主要判断呼吸性)(35-45mmHg)

(mmHgX0.=KPa;KPaX7.5=mmHg)

PaCO2↑:呼酸(AB>SB)。(>45mmHg高碳酸血症,常见于慢支、肺气肿、肺心病等,通气不足)

PaCO2↓:呼碱(AB<SB)。(<35mmHg低碳酸血症,通气过度)

以下是分析举例:(pH正常为代偿性,pH异常为失代偿:<7.35酸中毒,>7.45碱中毒)

呼酸:[H2CO3]原发性升高。

代偿性呼吸性酸中毒:pH正常,[HCO3-]↑,PCO2↑

呼碱:PaCO2↓,HCO3-↓(Cl-增高,K+轻度降低,AG轻度增高)

非代偿性呼吸性碱中毒:pH升高,[HCO3-]↓,PCO2↓

代酸:[HCO3-]原发性下降。(AB=SB<正常,未代偿)

代偿性代谢性酸中毒:pH正常,[HCO3-]↓,PCO2↓

非代偿性代谢性酸中毒:pH下降,[HCO3-]↓,PCO2↓

代碱:PaCO2↑,HCO3-↑(AB=SB>正常,未代偿)

呼吸性碱中毒合并代谢性碱中毒:PaCO2↓,HCO3-↑

68、甲状旁腺激素:升钙降磷

降钙素:降钙降磷

活性维生素D(即1α,25-(OH)2-D3):升钙升磷

慢性肾功能不全:血磷上升,血钙降低

69、地方性呆小病和甲状腺肿:缺碘

克山病和大骨节病:缺硒

70、生物转化提高药物极性和水溶性,使大多数药物失去药理活性,有利于药物的排出体外。第一相反应是药物氧化、还原和水解;第二相是结合反应。主要部位在肝脏。

71、药物浓度测定的常见技术有:光谱法、色谱法、放射免疫法、荧光免疫法、酶免疫法;

72、肌红蛋白(Mb)AMI的早期诊断标志物(AMI发生1~2小时可升高);胸痛发作后6~12h不升高,有助于排除AMI的诊断;用于判断再梗死;是溶栓治疗中判断有无再灌的较敏感而准确的指标。

73、心肌肌钙蛋白(cTn)是ACS的确诊标志物。早期诊断AMI最好的标志物;cTn兼有CK-MB升高较早和LD1诊断时间窗长的优点。cTn最早可在症状发作后2h出现;具有较宽的诊断窗:cTnT(5~15d),cTnI(4~1Od),是维持时间最长的非酶类标志物。估计梗死面积和心功能。

cTnT、cTnI是诊断AMI的首选标志物。

74、冠脉再灌的早期指标有CK-MB、Mb。CTn对于再灌的评估不够理想。

75、胆汁酸由胆固醇转化生成,存在于胆汁中。在脂肪的吸收、转运、分泌和调节胆固醇代谢方面起重要作用。

76、胆酸/鹅脱氧胆酸比值可作为肝胆阻塞性疾病与肝实质细胞性疾病的鉴别指标。胆道阻塞时,CA/CDCA>1;肝实质细胞损伤时,CA/CDCA<1。

77、胆红素:主要以胆红素-白蛋白复合物的形式存在和运输(不能被肾小球滤过),水溶性的结合胆红素(可通过肾脏)。

78、黄疸的发生机制:红细胞破坏过多、肝细胞摄取胆红素能力下降、肝细胞处理胆红素能力下降、胆道梗阻;

(1)溶血性黄疸:来源增多。血中游离胆红素浓度明显升高,尿胆原升高,尿中胆红素阴性。

(2)阻塞性黄疸:排泄受阻。血中结合胆红素明显升高,尿胆原降低,尿胆红素阳性。

(3)肝细胞性黄疸:处理障碍。血中两种胆红素都升高,尿胆原正常或升高,尿胆红素阳性。

79、GGT是胆汁淤积、胆管梗阻最敏感酶。

80、集合管不包含在肾单位中。

81、血尿素氮和血肌酐日益升高是急性肾功能衰竭的可靠依据,分少尿期,多尿期,恢复期。

82、内生肌酐清除率(Ccr)80—50为肾功能不全代偿期,50—25为失代偿期,25ml/min为肾衰竭期,10为终末肾衰,。

83、血清β2微球蛋白(小于2.5mg/L)与血清肌酐有正相关。

84、测定对氨基马尿酸(PAH)清除率和碘锐特清除率均可反映肾血流量,放射性核素肾图能比较敏感地反映肾血浆流量。

85、肾小球滤过膜分:内皮细胞,基底膜,上皮细胞三层。

86、近曲小管是重吸收的重要部位。自身调节是指肾血流量及肾小球滤过率基本保持不变。肾神经调节主要是对肾入球小动脉作用致肾小球滤过率下降。

87、球管反馈(TGF)是对更远端的肾小管作更精细调节。其中最主要的是抗利尿激素和醛固酮。

88、近端小管功能:酚红排泄率(PSP)

89、远端肾单位功能:浓缩-稀释试验、尿渗量测定、渗透溶质清除率测定、自由水清除率测定。

90、早期肾损伤的检测项目:

肾小球标记:微量清蛋白(mAlb),尿转铁蛋白UTf(肾小球滤膜损伤的灵敏指标)、选择性蛋白尿(选择性指数(SPI):即测定IgG清除率与转铁蛋白清除率的比值)。

肾小管标记:尿低分子量蛋白质(LMWP)、尿α1-微球蛋白(U-α1m)、尿β2-微球蛋白(U-β2m)。(反映近曲小管受损,早期标志)

肾组织蛋白/相关抗原(尿酶):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苷酶(NAG)和丙氨酸氨基肽酶(AAP)

91、各种原因导致的活动性肾小管损伤时,尿NAG(在肾皮质含量最高,髓质次之)往往是最早发生变化(活性上升)的标记物。

92、尿渗量测定常采用冰点下降法,尿渗量正常值:—0mosm/kg,血浆渗量正常值:—mosm/kg,Uosm<mOsm/(kg·H20),为低渗尿,提示严重受损。Uosm/Posm比值能够很好的反映肾脏的浓缩稀释功能,急性肾小管坏死时此值≤1.2;肾功能衰竭时此值≤1;而肾小球损伤时此值>1.2。

93、尿微量白蛋白(mAlb):尿中排出量为30—mg/24h内,是糖尿病肾病最早期的客观指标之一,是高血压性肾损伤的早期标志。

94、甲状腺素(T4)和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3)都是在甲状腺滤泡上皮细胞中合成

常见甲状腺功能紊乱的检查结果

项目

甲亢

甲减

?

Grave病

甲状腺腺样瘤

垂体腺瘤

异源性TSH

甲状腺性

垂体性

下丘脑性

血清甲状腺激素

升高

升高

升高

升高

降低

降低

降低

血清TSH

降低

降低

升高

升高

升高

降低

降低

TRH兴奋试验

阴性

阴性

阳性

阴性

强阳性

阴性

延迟反应

95、FT3、FT4不受甲状腺激素结合球蛋白(TBG)影响,直接反映甲状腺功能状态,其敏感性和特异性明显高于总T3和总T4。

96、TT4是判定甲状腺功能最基本的筛选试验。TT4和TT3测定受到TBG和结合力变化的影响。甲减时TT4或FT4降低早于TT3或FT3。

96、TSH不受TBG浓度影响,TSH增高可见于原发性甲减、甲状腺激素抵抗综合征、异位TSH综合征、TSH分泌肿瘤等。TSH降低可见于甲亢、亚临床甲亢、PRL瘤等。

97、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TRH)兴奋试验:静脉注射TRH后TSH有升高反应,可排除Graves病;如TSH不增高则支持甲亢的诊断。

98、肾上腺髓质(嗜铬细胞瘤最好发部位)合成和释放肾上腺素(E)、去甲肾上腺素(NE)、多巴胺(DA),结构上均为儿茶酚胺类,血液及尿中的肾上腺素几全为肾上腺髓质分泌,尿香草扁桃酸(VMA)是儿茶酚胺的代谢产物,测定时芬氟拉明可致假阴性。

99、肾上腺皮质分(由外向内):球状带(盐皮质激素---醛固酮)、束状带(糖皮质激素---皮质醇及少量皮质酮,是机体应激反应时的主要激素)、网状带(雄激素和少量雌激素)。(原料:胆固醇;降解部位:肝脏)代谢产物主要有17-羟皮质类固醇(17-OHCS)及17-酮类固醇(17-KS),由尿中排除。这三类激素是由17个碳原子组成的四环烷,称类固醇激素。

、糖皮质激素的分泌主要通过下丘脑-垂体-内分泌腺轴来调节。

、皮质醇增多常见于垂体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呈脉冲式分泌,上午8时至10时最高,夜为上午的二分之一)分泌亢进引起的库欣病。

、库欣综合症的病理特点:脂肪代谢障碍(面部和躯干部脂肪堆积,向心性肥胖),蛋白质代谢障碍(处氮负平衡,蛋白消耗过多),糖异生加强,电解质紊乱。

、原发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Addison病):醛固醇(人体主要的储盐激素)缺乏,糖异生减弱,肾排水减弱,出现皮肤色素沉着。

、17-羟皮质类固醇(17-OHCS)及17-酮类固醇(17-KS),检查肾上腺皮质功能紊乱的首选项目。

、生长激素:缺乏,垂体性侏儒症;分泌过多,巨人症(儿童)肢端肥大症(成人)。

、垂体激素均为多肽或糖蛋白。

、催乳素瘤是功能性垂体腺瘤中最常见的,好发于女性。

、?所有性激素都是类固醇。

、睾酮代谢物为雄酮是17-KS的主要来源,雌二醇(生物活性最强的天然雌激素,女性早熟指标)和雌酮代谢物是雌三醇,孕酮(确证排卵)代谢物是孕烷二醇(黄体功能指标)。

、淀粉酶清除率与肌酐清除率比值在2—5%(Cam/Ccr),降低见于巨淀粉酶血症者。

、血清脂肪酶在急性胰腺炎时4—8h内升24h达峰,持续8—14天,但腮腺炎和巨淀粉酶血症时不升高。

、发射光谱分析:荧光分析法和火焰光度法;

吸收光谱分析:可见及紫外光分光光度法、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散射光谱分析:比浊法(丁泽尔现象)

、凝胶层析:又称分子筛过滤,用于分离不同分子大小蛋白质

、区带电泳有:滤纸电泳、琼脂糖电泳、PAGE电泳、琼脂电泳、醋酸纤维素薄膜电泳;

?

免疫学

0、免疫学检测技术的基础是抗原抗体反应。

1、免疫:是机体识别和排斥抗原性异物的一种生理功能

2、免疫防御(对外);免疫自稳(防自身免疫病);免疫监视(防肿瘤)。

3、中枢免疫器官:骨髓、胸腺;外周免疫器官:淋巴结、脾脏(最大)、黏膜相关淋巴组织

4、B细胞:通过识别膜免疫球蛋白来结合抗原,介导体液免疫;B细胞受体=BCR=mIg

?

表面标志:膜免疫球蛋白(SmIg)、Fc受体、补体受体、EB病毒受体和小鼠红细胞受体。

成熟B细胞:CD19、CD20、CD21、CD22(成熟B细胞的mIg主要为mIgM和mIgD)同时检测CD5分子,可分为B1细胞和B2细胞。

B细胞功能检测方法:溶血空斑形成试验(体液免疫功能)。

5、T细胞:介导细胞免疫。共同表面标志是CD3(多链糖蛋白);辅助T细胞的标志是CD4;杀伤T细胞的标志是CD8;T细胞受体=TCR。

T细胞和NK细胞的共同表面标志是CD2(绵羊红细胞受体);

CD3+CD4+CD8-=辅助性T细胞(Th)

CD3+CD4-CD8+=细胞毒性T细胞(Tc或CTL)(T细胞介导的细胞毒试验)

CD4+CD25+=调节性T细胞(Tr或Treg)

T细胞功能检测:植物血凝素(PHA)刀豆素(CONA)刺激T细胞增殖。增殖试验有:形态法、核素法。

T细胞亚群的分离:亲和板结合分离法,磁性微球分离法,荧光激活细胞分离仪分离法

*E花环试验是通过检测SRBC受体而对T细胞进行计数的一种试验;

6、NK细胞:具有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直接杀伤靶细胞(肿瘤细胞和病毒感染的细胞)

?

表面标志:CD16(ADCC)、CD56。

测定人NK细胞活性的靶细胞多用K细胞株,而测定小鼠NK细胞活性则常采用YAC-1细胞株。

7、吞噬细胞包括:单核-吞噬细胞系统(MPS,表面标志CD14,包括骨髓内的前单核细胞、外周血中的单核细胞和组织内的巨噬细胞)和中性粒细胞。(表达MHCⅡ类分子)

8、人成熟树突状细胞(DC)(专职抗原呈递功能):表面标志为CD1a、CD11c和CD83。

9、免疫球蛋白可分为分泌型(sIg,主要存在于体液中,具有抗体功能)及膜型(mIg,作为抗原受体表达于B细胞表面,称为膜表面免疫球蛋白)

10、免疫球蛋白按含量多少排序:IgG>IgA>IgM>IgD>IgE五类(按重链恒定区抗原性(CH)排序)

免疫球蛋白含量测定:单向环状免疫扩散法、免疫比浊法。

11、免疫球蛋白的同种型抗原决定簇位于恒定区(CH、CL)

12、抗体由浆细胞产生。抗体分子上VH和VL(高变区)是抗原结合部位。

13、IgG:血清中含量最高的免疫球蛋白(IgG1最高),血液和细胞外液中的主要抗体。也是再次免疫应答的主要抗体,是唯一能通过胎盘的抗体,大多数抗菌抗体、抗病毒抗体是IgG,某些自身抗体及超敏Ⅱ型抗体是IgG,免疫学检测中第二抗体也以IgG为主。

14、IgA:分血清型(单体存在)及分泌型;分泌型IgA(sIgA)为二聚体,性能稳定,主要存在于胃肠道、支气管分泌液、初乳、唾液、泪液中,局部浓度高,是参与黏膜局部免疫的主要抗体。

15、IgM:为五聚体,主要存在于血液中,是Ig中分子量最大的(又称巨球蛋白)。个体发育最早合成和分泌的抗体。抗原刺激后体液免疫应答中最先产生的抗体,感染过程中血清IgM水平升高,说明近期感染。新生儿脐血中若IgM增高,提示有宫内感染。

16、IgE:为单体结构,正常人血清中含量最低。IgE为亲细胞抗体,介导Ⅰ型超敏反应。特异性过敏反应和寄生虫早期感染患者血清中可升高。

17、补体:具有酶样活性的球蛋白(肝细胞、巨噬细胞产生);激活途径主要有三种:经典途径(以结合抗原后的IgG或IgM类抗体为主要激活剂(双链DNA),C1~C9全部参与)、替代途径(病原微生物细胞壁成分(脂多糖)直接激活补体C3,然后完成C5~C9的激活过程)、MBL途径(由急性炎症期产生的甘露糖结合凝集素(MBL)与病原体结合后启动激活)。

18、补体系统中C3含量最多,C2含量最少。

19、灭活:加热56℃30分钟,补体丧失活性

20、补体清除免疫复合物的方式:吞噬调理;免疫粘附;免疫复合物抑制。

21、完全抗原=反应原性+免疫原性。半抗原=反应原性(无免疫原性)

22、抗原抗体结合力(分子间引力):静电吸引、范德华力、氢键、疏水作用力(最强)

23、抗原抗体反应的四大特点:特异性、可逆性、比例性、阶段性;受反应条件(如温度、pH、电解质、抗原抗体比例等)的影响。

24、抗体过量——前带;抗原过量——后带(钩状效应)

25、抗原抗体反应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抗原与抗体发生特异性结合的阶段,此阶段反应快,仅需几秒至几分钟,但不出现可见反应;第二阶段为可见反应阶段,此阶段反应慢,往往需要数分钟至数小时。

26、颗粒性抗原出现凝集反应。可溶性抗原出现沉淀反应。单价抗原与相应抗体结合不出现沉淀现象。

27、木瓜酶水解IgG为2Fab+Fc;胃蛋白酶水解IgG为F(ab)2+nFc。

28、最常用于免疫动物的佐剂是弗氏佐剂,弗氏佐剂分为弗氏完全佐剂(弗氏不完全佐剂加卡介苗)和弗氏不完全佐剂两种。

29、R(兔子)型抗血清是用家兔及其他动物免疫产生的抗体,抗原抗体反应比例合适范围较宽,适于作诊断试剂。

H(马)型抗血清是用马等大动物免疫获得的抗体,抗原抗体反应比例合适范围较窄,一般用作免疫治疗。

30、抗血清常见保存条件:2-8℃保存;冷冻保存(最常用);真空干燥保存(5-10年)。

31、杂交瘤细胞放入液氮(-℃)前,需要逐步降温。复苏细胞时,从液氮罐内取出冻存管,立即浸入37℃水浴。

32、凝集反应分为两个阶段:①抗原抗体的特异性结合;②出现可见的颗粒凝聚。

33、直接凝集反应:细菌、螺旋体和红细胞等颗粒性抗原,在适当的电解质(0.85%氯化钠)参与下可直接与相应抗体结合出现凝集。抗原=凝集原,抗体=凝集素。

34、玻片凝集试验:主要用于抗原的定性分析,AB0血型的测定。

试管凝集试验:肥达氏试验、外斐试验、输血交叉配血试验;

35、正向间接血凝反应(PHA):红细胞包被抗原,用以检测抗体。(凝集)

反向间接血凝反应(RPHA):红细胞包被抗体,用以检测抗原。(凝集)

36、间接血凝抑制试验:可用于检测抗体、自身抗体、变态反应性抗体,也可测定抗原。(不凝集)

37、金黄色葡萄球菌A蛋白(SPA)--协同凝集反应(反向间接凝集)

38、血凝试验(载体为绵羊、家兔、鸡的红细胞及O型人红细胞)可在微量滴定板或试管中进行,将标本倍比稀释,一般为1:64,同时设不含标本的稀释液为对照孔。凡红细胞沉积于孔底,集中呈一圆点的为不凝集。如红细胞凝集,则分布于孔底周围。

39、胶乳凝集试验(间接凝集),所用载体为聚苯乙烯胶乳;明胶凝集试验(间接)将病毒抗原或重组抗原吸附于粉红色明胶颗粒:HIV-1抗体和抗精子抗体检测

40、抗球蛋白试验,又称Coombs试验,是检测抗红细胞不完全抗体的一种很有用的方法。包括直接Coombs试验(检测红细胞上的不完全抗体)和间接Coombs试验(游离在血清中的不完全抗体)

41、沉淀反应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抗原抗体发生特异性结合,几秒到几十秒即可完成,出现可溶性小的复合物,肉眼不可见。第二阶段为形成可见的免疫复合物,约需几十分钟到数小时才能完成,如沉淀线、沉淀环。

絮状沉淀试验:抗原抗体溶液在电解质的存在下结合,形成絮状沉淀物,这种絮状沉淀受抗原和抗体比例的直接影响,因此常用来作为测定抗原抗体反应最适比例的方法。

42、免疫比浊:最适pH为6.5~8.5,磷酸盐缓冲液。(R型抗体,增浊剂如聚乙二醇(PEG)、吐温-20)。适合于大批量标本的检测。

当反应液中抗体过量时,IC的形成随着抗原递增而增加,至抗原、抗体最适比例处达最高峰,这就是经典的海德堡曲线理论。

当抗原过量时,形成的IC(免疫复合物)分子小,而且会发生再解离,使浊度反而下降,光散射亦减少,这就是高剂量钩状效应。

43、单向扩散试验是在琼脂内混入抗体,测抗原。

Mancini曲线适用大分子抗原和长时间扩散(>48小时)的结果,沉淀环直径的平方与抗原浓度呈线性关系。

Fahey曲线适用于小分子抗原和较短时间扩散的结果处理,用半对数值画线,浓度对数与扩散环直径呈线性关系。

双向扩散试验是对抗原或抗体进行定性分析。

沉淀线如果靠近抗原孔,则表示抗体含量较大

沉淀线如果靠近抗体孔,则表示抗原含量较大。

不出现沉淀线则表明无对应的抗体或抗原或者抗原过量。

*分子量小者扩散快,反之则较慢。

由于慢者扩散圈小,局部浓度则较大,形成的沉淀线弯向分子量大的一方。

如果两者分子量大致相等,则形成直线。

*两条沉淀线互相吻合相连,表明抗体与两个抗原中的相同表位结合而沉淀,两个抗原相同

沉淀线呈部分相切,说明两个抗原之间有部分相同。

两条沉淀线交叉而过,说明两个抗原完全不同。

*出现沉淀线最高的抗体稀释度为该抗体的效价。

*出现一条沉淀线说明待测抗原或抗体纯。

出现多条沉淀线说明不纯。

44、对流免疫电泳(双向免疫扩散与电泳相结合的定向加速的免疫扩散技术):抗体流向负极,抗原流向正极;最适比例出现沉淀线。

火箭免疫电泳是将单向免疫扩散与电泳相结合的一项定量检测技术,实质上是加速的单向扩散试验。(抗体混合于琼脂中,样品孔中的抗原置于负极端,电泳时抗体不移动,抗原向正极泳动,随着抗原量的逐渐减少,抗原泳动的基底区越来越窄,抗原抗体分子复合物形成的沉淀线逐渐变窄,形成一个形状如火箭的不溶性复合物沉淀峰。)顶部呈不清晰的云雾状或圆形,则表示未达终点。

免疫电泳技术:区带电泳+免疫双向扩散。用于纯化抗原和抗体成分的分析

免疫固定电泳:电泳+沉淀反应技术,可用于各种蛋白质的鉴定(M蛋白的鉴定与分型,也用予尿液中本-周蛋白的检测及κ、λ分型,脑脊液中寡克隆蛋白的检测及分型。)。

45、RIA(放免)核素(Ⅰ)标记抗原,竞争抑制(标记抗原和非标记抗原竞争限量抗体),反比关系;IRMA(免疫放射)核素标记抗体,非竞争结合(过量标记抗体,反应速率比RIA快,灵敏度明显高于RIA),正比关系。

*RIA可以测定大分子和小分子抗原,但IRMA则只能测定至少有两个抗原决定簇的抗原。

46、常用的荧光素有:异硫氰酸(FITC,最大吸收光波长~nm)黄绿色,最常用;四乙基罗丹明(RB,最大吸收光波长为nm)橘红色;四甲基异硫氰酸罗丹明(TRITC,最大吸引光波长为nm)橙红色;藻红蛋白(R-RE)橙色。其他:铕(Eu3+)

47、荧光标记蛋白的常用方法:搅拌法和透析法。

荧光抗体效价鉴定:抗原含量为1g/L时,抗体效价>1:16

48、时间分辨荧光免疫测定(TRFIA)以镧系元素(如:铕)化合物为荧光标记物。

49、偏振免疫测定的偏振波长是nm(蓝光)。不适宜测定大分子物质。

50、荧光酶免疫:由于使用酶和荧光底物的化学反应作为放大系统,故灵敏度大大提高。

51、均相法:不分离,直接测(用于小分子激素和半抗原(如药物)的测定);酶放大免疫测定技术(EMIT)最早用于临床。酶标半抗原。

EIA:异相法:先分离,后测定。固相酶免疫测定(如ELISA)

52、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

辣根过氧化物酶(HRP):底物(1)邻苯二胺(OPD),(2)四甲基联苯胺(TMB)?ELISA中应用最广泛的底物。(HRP标记抗体或抗原的最常用方法——改良过碘酸钠法)

碱性磷酸酶(ALP):底物:对-硝基苯磷酸脂(p-NPP)

β-半乳糖苷酶(β-Gal):底物:4-甲基伞酮基-R-D半乳糖苷(4-MUU)

必要的试剂:①固相的抗原或抗体;②酶标记的抗原或抗体;③酶反应的底物。

抗原测定:蛋白大分子抗原用得最多的是双抗体夹心法(HBsAg)。只有单个抗原决定簇的小分子,则使用竞争抑制法。

抗体测定:通常使用间接法(HCV、HIV)、双抗原夹心法(HBsAb)、竞争法(HBcAb、HBeAb)和捕获法(IgM)等

*待测孔最后显示的颜色深浅与标本中的待测抗原或抗体呈正相关的是:双抗体夹心法、双位点一步法、间接法测抗体;

*封闭:1%~5%的牛血清白蛋白或5%~20%小牛血清。

53、化学发光底物有:直接化学发光剂:吖啶酯和三联吡啶钌;酶促反应发光剂:(标记酶HRP)鲁米诺及其衍生物、(标记酶为碱性磷酸酶)AMPPD;

54、免疫印迹实验中常选用多克隆抗体。

55、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的分离的分层液常用:Ficoll(由上到下为血浆,单个核细胞,粒,红)和Percoll(由上至下:死细胞,单个核细胞,淋,红,粒)。

56、纯淋巴细胞群的采集有:黏附贴壁法,吸附柱过滤法,磁铁吸引法,Percoll分离液法。

57、T细胞和B细胞的分离:E花环沉降法,尼龙毛柱分离法

58、淋巴细胞活力测定:台盼蓝染色法,死细胞为蓝色。

59、CD4是HIV受体,HIV感染时CD4/CD8比值明显降低。

60、CD4/CD8升高常见于自身免疫性疾病;而CD4/CD8降低常见于病毒感染、恶性肿瘤和再生障碍性贫血等。

61、(ELISA)双抗体夹心法是用于细胞因子测定的最常用方法。

62、流式细胞仪:前向散射光(FS)反映颗粒的大小。侧向散射光(SS)反映颗粒内部结构复杂程度、表面的光滑程度。荧光(FL)反映颗粒被染上荧光部分数量的多少。

63、免疫荧光标记最常用的荧光染料:异硫氰酸荧光素(FITC)亮绿色荧光。德州红红色荧光。藻胆蛋白类橙色至红色荧光。

64、临床上常用三色荧光抗体标记将CD3-CD16+CD56+淋巴细胞确定为NK细胞。

65、AIDS患者的一个特征性免疫诊断指标表现为:T淋巴细胞总数减少,T细胞亚群CD4Th/CD8Tc比例倒置,Th/Tc<1.0,Th细胞数量显著下降甚至测不出,而Tc细胞数量可正常或增加,NK细胞减少或活力下降,B淋巴细胞群则处于正常范围。

65、强直性脊柱炎——HLA-B27

66、SLE患者以IgG、IgA升高较多见。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以IgM增高为主。

67、M蛋白(MP)是B淋巴细胞或浆细胞单克隆异常增殖(>30g/L)所产生的一种在氨基酸组成及顺序上十分均一的异常单克隆免疫球蛋白。多无免疫活性,故又称副蛋白。临床上多见于多发性骨髓瘤、高丙种球蛋白血症、恶性淋巴瘤、重链病、轻链病等

68、M蛋白-最基本方法:血清蛋白区带电泳技术

M蛋白-粗筛试验:血清免疫球蛋白定量(单向琼脂免疫扩散法和免疫比浊法)

M蛋白-鉴定,首选方法:免疫固定电泳(IFE)技术(区带电泳技术与特异性抗血清的免疫沉淀反应相结合)是临床最常用的方法。

69、IgD降低见于原发性无丙种球蛋白血症、矽肺

70、CSF中的浓度:IgG>IgA>IgM。神经系统肿瘤时,以IgA和IgM升高为主。

(感染、血管病变、系统性疾病=IgG升高)

71、本-周蛋白即尿中游离的免疫球蛋白轻链。尿中可测得,血中呈阴性(原因是本-周蛋白分子量小,极易迅速自肾脏排出,血中含量并不升高)

72、冷球蛋白又称冷免疫球蛋白,在-4℃时发生沉淀,于37℃时又复溶解。采血是冷球蛋白检测的关键,宜在体温条件下采集和保存静脉血。

73、补体结合试验(CFT),梅毒的诊断,华氏反应。

74、非均相荧光免疫测定:时间分辨荧光免疫测定法。

均相荧光免疫测定:荧光偏振免疫测定法。

75、链球菌感染:ASO(胶乳凝集试验、免疫散射比浊法)

76、伤寒沙门菌有菌体(O)抗原、鞭毛(H)抗原和表面(Vi)抗原。肥达反应,效价≥1:80为阳性

77、卡氏肺孢菌,又称卡氏肺孢子虫,为类真菌。

78、Ⅰ型超敏反应:由特异性IgE抗体介导产生,其发生速度最快。(青霉素、支气管哮喘)

提高Th1细胞活性,减少IL-4的分泌,可降低IgE的产生,阻断IgE介导的Ⅰ型超敏反应。

参与Ⅰ型超敏反应: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

79、Ⅱ型超敏反应:又称细胞毒型或细胞溶解型超敏反应,它是由靶细胞表面的抗原与相应IgG或IgM类抗体结合后,在补体(细胞溶解)、巨噬细胞(吞噬)和NK细胞(ADCC作用)参与下,引起的以细胞溶解或组织损伤为主的病理性免疫反应。(输血反应、新生儿溶血症、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药物过敏性血细胞减少症、肺出血肾炎综合征、甲状腺功能亢进)

80、Ⅲ型超敏反应:由可溶性免疫复合物沉积于局部或全身多处毛细血管基底膜,通过激活补体,并在血小板、嗜碱性粒细胞、中性粒细胞等的参与下,引起的以充血水肿、局部坏死和中性粒细胞浸润为主要特征的炎症反应和组织损伤。(Arthus反应、类Arthus反应、血清病、链球菌感染后肾小球肾炎、类风湿关节炎、SLE)/81、Ⅳ型超敏反应:又称迟发型超敏反应(DTH),是效应T细胞与特异性抗原结合后,引起的以单个核细胞浸润和组织损伤为主要特征的炎症反应。(细胞免疫)效应性CD4+Th1细胞识别抗原后活化,可释放IFN-γ、TNF、淋巴毒素(LT)、IL-3、GM-CSF、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等多种细胞因子。

常见Ⅳ型超敏反应性疾病:感染性迟发型超敏反应(结核分枝杆菌、病毒、原虫)、接触性皮炎、移植排斥反应。(结核菌素皮试、斑贴试验)

82、变性的IgG可刺激机体产生抗变性IgG抗体(类风湿因子)

83、ITP患者血清中存在有抗血小板抗体,该抗体可以缩短血小板的寿命。

84、抗乙酰胆碱受体抗体:对重症肌无力(MG)具有诊断意义。

85、毒性弥漫性甲状腺肿患者血清中有抗促甲状腺激素受体(TSHR)的IgG型自身抗体。(甲状腺功能的亢进)

86、多发性肌炎是以损害肌肉为主要表现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如果同时有皮肤损害,则称为皮肌炎。

87、75%的PSS患者有抗核抗体阳性,抗Scl-70抗体是PSS的特异性抗体,80%~95%的局限性硬皮病患者抗着丝点抗体阳性。

88、自身免疫病(AID)的特征:高滴度自身抗体,病理特点为免疫炎症损伤与抗原分布一致,能建动物模型。

89、抗DNP抗体(抗核蛋白抗体)通常完全被DNA和组蛋白吸收,是形成狼疮细胞的因子。

90、ANA阳性的荧光现象分:核膜型、均质型、斑点型、核仁型。ANA常为自身免疫病的初筛试验。

91、ENA是可提取核抗原的总称,分子中不含DNA。

92、抗dsDNA抗体对SLE有较高的特异性。抗Sm抗体也是SLE的特异性标志之一。此两项常为SLE确诊指标。(对疑为SLE的患者,应先进行ANA和抗dsDNA抗体的检测,当ANA和(或)抗dsDNA抗体阳性时,再作抗ENA抗体谱的检测。如有抗Sm抗体和(或)抗RNP抗体阳性,可实验室诊断为SLE)

93、抗核RNP抗体:为MCTD(混合性结缔组织病)的诊断指标。

94、抗SSA/抗SSB抗体:为干燥综合征(SS)的诊断指标。(当ANA阳性而抗dsDNA抗体阴性,抗ENA抗体谱中抗SsA抗体和(或)抗ssB抗体阳性,可实验室诊断为干燥综合征。)

95、抗Jo-1抗体:多发性肌炎(PM)患者常为阳性。

96、抗Scl-70抗体:进行性系统性硬皮症(PSS)的诊断指标。

97、NCA:原发性小血管炎的特异性血清标志物

98、内风湿性关节炎(RA):自身抗体有RF、抗角蛋白抗体(AKA)、抗环瓜氨酸肽抗体(anti-CCP)。

99、Farr法测定dsDNA抗体的特异性高,为公认标准法,当抗dsDNA抗体结合率大于20%时对SLE有意义。

、抗线粒体抗体(AMA):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

、巨球蛋白血症:以分泌IgM的浆细胞恶性增殖为病理基础的疾病。好发于老年男性,主要表现骨髓外浸润,以肝、脾和淋巴结肿大为主要体征并伴有血黏滞过高综合征,如表现为视网膜出血。(血清呈胶冻状难以分离,电泳时血清有时难以泳动,集中于原点是该病的电泳特征)

、异常免疫球蛋白检测的应用原则

初筛实验:区带电泳分析、免疫球蛋白定量检测和尿本-周蛋白定性检测。

确证实验:免疫电泳、免疫固定电泳、免疫球蛋白亚型、血清及尿中轻链蛋白的定量检测。

、HIV诱导的免疫应答

1.体液免疫应答HIV感染后,机体可产生:中和抗体、抗P24壳蛋白抗体、抗gp和抗gp41抗体

2.细胞免疫应答:CD8+T细胞应答、CD4+T细胞应答。

、HIV抗原检测:核心抗原p24(ELISA)

、免疫印迹法判断标准为:①HIV抗体阳性:至少有两条膜带(gp41/gp/gp)或至少一条膜带与p24带同时出现;②HIV抗体阴性:无HIV抗体特异性条带出现;③HIV抗体可疑:出现HIV特异性条带,但带型不足以确认阳性者。

CD4+T细胞计数是反映HIV感染患者免疫系统损害状态的最明确指标。当CD4+T细胞低于/μl,则易机会性感染;低于/μl,则发生AIDS。

、CEA大于60μg/L时可见于结肠、胃、肺癌。手术6周后CEA水平正常。

、AFP——原发性肝癌。PSA——前列腺癌

、糖类抗原有:CA:上皮性卵巢癌和子宫内膜癌;CA15-3:乳腺癌;CA19-9:胰腺癌、结直肠癌。

、神经母细胞瘤和小细胞肺癌(基因有P53,RB)的标志物: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

、排斥反应有:宿主抗移植反应(HVGR)和移植物抗宿主反应(GVHR)。

、移植物存活与HLA配型的关系是:①供、受者HLA-A和HLA-B相配的位点数越多,移植物存活几率越高;②供、受者HLA-DR位点相配更重要,因为HLA-DR和HLA-DQ基因有很强的连锁不平衡,DR位点相配的个体,通常DQ位点也相配;③不同地区HLA匹配程度与移植结果的关系有着不同的预测价值。

?

微生物

1、微生物的分类:(三型八大类)**全部是重点**

三型

八大类

特点

非细胞型微生物

病毒、亚病毒和朊粒

无细胞结构,结构最简单,体积最微小,能通过滤菌器;

单一核酸;

活细胞内寄生。

自我复制方式进行增殖

原核细胞型微生物

细菌、放线菌、螺旋体、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

仅有原始核;

缺乏完整细胞器。

真核细胞型微生物

真菌、原虫

细胞核分化程度较高;

有丝分裂进行繁殖;

有多种完整细胞器。

2、(正常菌群)条件致病性微生物——临床上多引起内源性感染。

3、G+菌特有成分:磷壁酸(重要表面抗原,可用于细菌血清学分型)(外毒素)

4、G-菌特有成分:外膜层(由脂多糖(内毒素)、脂质双层(磷脂)、脂蛋白)

5、G+菌和G-菌细胞壁的共同成分是肽聚糖。结构由聚糖骨架、四肽侧链和五肽交联桥(G-菌无。是溶菌酶、青霉素作用部位)

6、细菌的主要遗传物质:核质(染色体)、质粒(存在于胞质,双链闭合环状DNA分子)、转位因子

7、细菌特殊结构:荚膜(保护,致病,抗原性,鉴别)、芽胞、鞭毛(运动器官)、菌毛(普通菌毛—粘附,致病性;性菌毛—接合方式转移遗传物质)

*将芽胞是否被杀死而作为判断灭菌效果的指标

8、L型(细胞壁缺陷)菌落:①“油煎蛋”(荷包蛋)样菌落(典型L型细菌)。②颗粒型菌落(简称G型菌落)③丝状菌落(简称F型菌落)。高渗环境生长。(环丙沙星)

9、自营菌:以无机物为原料;异营菌(腐生菌:以无生命的有机物质为营养物质;寄生菌:以宿主体内有机物为原料),所有致病菌都是异营菌。

10、细菌营养物质:水、碳源、氮源、无机盐类和生长因子。

11、细菌个体的生长繁殖方式:无性二分裂,在对数期以几何级数增长

12、细菌分类(伯杰)等级依次为界、门、纲、目、科、属、种(最小分类单位)。

13、常用的细菌培养方法是:需氧培养法、二氧化碳培养法和厌氧培养法;

14、通常由正常无菌部位采取的标本接种血平板,置于空气或含5%~10%CO2的气缸中培养,大部分细菌可于24~48h生长良好。

15、血清学诊断时,一般要在病程早期和晚期分别采血清标本2~3份检查,抗体效价呈4倍或以上增长才有价值。

16、透射电子显微镜适于观察细菌内部的超微结构;扫描电子显微镜适于对细菌表面结构及附件的观察。

17、细菌染色的基本程序:涂片(干燥)→固定→初染→染色(媒染)→(脱色)→(复染,使脱色菌体着色)。

18、胃部细菌喜酸,肠道细菌喜碱

19、SS琼脂有较强的抑菌力,用于志贺菌和沙门菌的分离。因选择性过强,可影响检出率,所以,使用时最好加一种弱选择平板以配对互补。

20、碱性琼脂或TCBS琼脂用于从粪便中分离霍乱弧菌及其他弧菌。

21、痰标本:血平板、中国蓝/麦康凯、巧克力平板作分离。

22、中国蓝/麦康凯用于筛选G-杆菌;

23、含杆菌肽的巧克力平板(含有V和X因子)用于筛选嗜血杆菌

24、连续划线分离法:杂菌不多的标本。

分区划线分离法:杂菌量较多的标本。

25、斜面接种法:该法主要用于单个菌落的纯培养、保存菌种或观察细菌的某些特性

26、倾注平板法:牛乳、饮水和尿液细菌计数

27、涂布接种法:常用于纸片法药物敏感性测定,也可用于被检标本中的细菌计数。

28、半固体培养基用于观察细菌的动力(沿穿刺线生长呈模糊或根须状,并使培养基变混浊为动力阳性)

29、α溶血:菌落周围血培养基变为绿色环状;红细胞外形完整无缺。

β溶血:红细胞的溶解在菌落周围形成一个完全清晰透明的环。

γ溶血:无溶血。

双环:在菌落周围完全溶解的晕圈外有一个部分溶血的第二圆圈。

30、氧化-发酵试验(O/F试验):有氧参加——氧化型;无氧降解——发酵型;不分解葡萄糖而分解蛋白胨——产碱型。(肠杆菌科细菌发酵型全+)

31、甲基红试验(与V-P试验相反):阳性红色,阴性黄色。大肠埃希菌(+),产气肠杆菌(-)

32、白喉棒状杆菌:G+,异染颗粒、毒力试验,Elek平板,亚碲酸钾血琼脂。外毒素(毒血症)只有携带β-棒状噬菌体的溶原性白喉杆菌才能产生外毒素。

33、内毒素测定主要用于确诊患者是否发生G-细菌感染。常采用鲎试验。本方法灵敏度高,可检查出0.~0.μg/ml内毒素。

外毒素主要用于确诊患者是否感染革兰阳性菌及部分阴性菌。常用体内及体外毒力试验检测,也可通过ELISA法测定。

34、葡萄球菌属:G+,耐热、耐干燥、耐高盐,是抵抗力最强的无芽胞细菌。

凝固酶阳性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中间型葡萄球菌和家畜葡萄球菌

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CNS):表皮葡萄球菌(新生霉素敏感,医院感染,血培养污染)、腐生葡萄球菌(新生霉素耐药,凝固酶阴性。尿路感染)

蛋白抗原:葡萄球菌A蛋白(SPA):完全抗原,有种属特异性,无型特异性。抗吞噬作用。多糖抗原:半抗原,型特异性。

35、金黄色葡萄球菌:触酶试验、凝固酶试验(最简单)、耐热DNA酶试验、甘露醇发酵试验均阳性。对新生霉素敏感。透明溶血环。

致病性:感染(化脓性感染,食物中毒,表现为急性胃肠炎),医院内感染,毒素性疾病。主要致病物质有血浆凝固酶、葡萄球菌溶血素、杀白细胞素、肠毒素、表皮溶解毒素和毒性休克综合征毒素等。

耐药性检测:检耐甲氧西林金葡菌(MRSA),耐甲氧西林的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MRSE),耐万古霉素金葡菌(VRSA),耐万古霉素表皮葡萄球菌(VRSE)。NCCLS/CLSI推荐用头孢西丁纸片法检测mecA基因介导对苯唑西林耐药的葡萄球菌。

36、链球菌属:G+球菌,触酶阴性。在液体培养基中生长时易形成长链而表现为沉淀生长。5%CO2环境。抵抗力不强,对各种常用消毒剂敏感,60℃加热30分钟即可杀灭。

A群链球菌(猩红热)——杆菌肽敏感;B群链球菌(败血症、肺炎、脑膜炎、咽喉炎)——CAMP试验阳性(与金葡菌,箭头状溶血),水解马尿酸;D群链球菌——七叶苷试验阳性(40%胆汁培养基,变黑);

甲型(α)溶血性链球菌:菌落呈灰色针尖状,菌落周围有1~2mm宽的草绿色溶血环,故又称草绿色链球菌。本菌为条件致病菌。

乙型(β)溶血性链球菌:通称溶血性链球菌,菌落较小,灰白色,菌落周围有2~4mm宽的透明溶血环。该型细菌致病性最强,常引起人和动物多种疾病。

丙型(γ)链球菌:呈灰白色细小菌落,在菌落周围无溶血环。一般无致病性。

致病物质:链球菌溶血素、致热外毒素、透明质酸酶、链激酶、链道酶及M蛋白等。人类链球菌感染中85%以上由A群链球菌引起,对青霉素G高度敏感

化脓型链球菌:杆菌肽敏感试验阳性。

***肺炎链球菌:混浊生长,有荚膜(荚膜肿胀试验:阳性),大叶性肺炎。

分解菊糖、胆汁溶解试验阳性、Optochin敏感试验阳性——与草绿色链球菌鉴别。

37、肠球菌属:G+,触酶试验阴性,与同科链球菌的显著区别在于肠球菌能在高盐(6.5%NaCl)、高碱(pH9.6)、40%胆汁培养基上和10~45℃环境下生长,并对许多抗菌药物表现为固有耐药。医院感染病原菌,常引起尿路感染,医院感染,

38、奈瑟菌属:G-双球菌,无鞭毛,无芽胞,有菌毛。专性需氧,氧化酶阳性。

脑膜炎奈瑟菌: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简称流脑),空气传播,对人致病的主要是A群。氧化酶、触酶试验阳性;分解葡萄糖、麦芽糖产酸不产气。

39、淋病奈瑟菌:不酵解麦芽糖与蔗糖、30%H试验阳性(与脑膜炎奈瑟菌鉴别)、

40、卡他莫拉菌:社区呼吸道感染的主要病原体之一

41、肠杆菌科:均为G-杆菌。均不形成芽胞。多数有周鞭毛(运动),少数菌属细菌可形成荚膜。发酵葡萄糖产酸、产气,触酶阳性。(鉴别肠道致病菌和非致病菌常选用乳糖发酵试验)

*菌体(O)抗原,鞭毛(H)抗原和表面抗原(如Vi抗原、K抗原)少数菌属如志贺菌属和克雷伯菌属无鞭毛,无运动能力。

42、大肠埃希菌:俗称大肠杆菌,肠道正常菌群。泌尿系统感染。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的主要产酶株。尿素酶试验阴性,吲哚、甲基红、V-P、枸橼酸盐试验(IMViC)++--,

克氏双糖铁琼脂(KIA)上斜面和底层均产酸产气,H2S阴性,动力、吲哚、尿素(MIU)++-。硝酸盐还原、动力多数阳性。

**引起肠道感染的大肠埃希菌有下列五个病原群。

(1)肠产毒性大肠埃希菌(ETEC):引起霍乱样肠毒素腹泻(水泻)。

(2)肠致病性大肠埃希菌(EPEC):主要引起婴儿腹泻。

(3)肠侵袭性大肠埃希菌(EIEC):可侵入结肠黏膜上皮,引起痢疾样腹泻(黏液脓血便)。

(4)肠出血性大肠埃希菌(EHEC):又称产志贺样毒素(VT)大肠埃希氏菌(SLTEC或UTEC),其中O:H7(常规检测项目)可引起出血性大肠炎和溶血性尿毒综合征(HUS)。临床特征为严重的腹痛、痉挛,反复出血性腹泻,伴发热、呕吐等。严重者可发展为急性肾衰竭。

(5)肠黏附性大肠埃希菌(EAggEC):腹泻

*与志贺菌相鉴别:醋酸钠和葡萄糖铵利用试验及粘质酸盐产酸三种试验。大肠埃希菌均为阳性,而志贺菌均为阴性。

43、志贺菌属:痢疾杆菌(细菌性痢疾)。我国以福氏和宋内志贺菌引起的菌痢最常见。强选择鉴别培养基——沙门、志贺菌选择培养基(SS);弱选择培养基——麦康凯或中国蓝培养基。

MIU:一、+/一、一;IMViC:-、+、-、-

分解葡萄糖产酸不产气,不分解乳糖(宋内志贺菌可迟缓分解乳糖),MR试验阳性,只有O抗原而无鞭毛抗原,

A群痢疾志贺菌,甘露醇阴性,10个血清型。B群福氏志贺菌,有6个血清型和X、Y2个变种。C群鲍特志贺菌,15个血清型。D群宋内志贺菌,仅有一个血清型,有光滑型(S)和粗糙型(R)两种菌落。

*与大肠埃希菌的鉴别

(1)无动力,不发酵乳糖,靛基质阴性,赖氨酸阴性;

(2)发酵糖产酸不产气(福氏志贺菌6型、鲍氏志贺菌13和14型、痢疾志贺菌3型除外);

(3)分解黏液酸,在醋酸盐和枸橼酸盐琼脂上产碱。

*与伤寒沙门菌鉴别:硫化氢和动力阳性(伤寒)

致病因素为侵袭力、内毒素及外毒素

44、沙门菌属:无芽胞,无荚膜的革兰阴性直杆菌。有周身鞭毛(除鸡沙门菌外),能运动,多数有菌毛。

KIA:K/A(K碱性,A酸性;葡萄糖发酵,乳糖不发酵)、产气+/一、H2S+/一,MIU:+、一、+,触酶+,硝酸盐还原+。肥达试验。

S~R变异(光滑变粗糙,生理盐水中自凝);H~O变异(失去鞭毛);相位变异(双相变单相);V~W变异(失去Vi抗原)。

肠热症(伤寒与副伤寒病,慢性发热症状)。第1、2周采血液,第2、3周采粪便与尿液。整个病程中骨髓分离细菌阳性率较高。)

45、变形杆菌属:迁徙生长。具有尿素酶,可以水解尿素,产生氨。硫化氢、明胶液化和脂酶(玉米油)均阳性。分解葡萄糖产酸产气,乳糖不分解,动力(+)。

抑制变形杆菌属菌的迁徙生长,可于血琼脂中加入苯酚(1g/L)或苯乙醇(0.25%)

普通变形杆菌:靛基质和麦芽糖均阳性,鸟氨酸脱羧酶阴性;奇异变形杆菌相反。

外-斐反应:普通变形杆菌OX19、OX2、0Xk的菌体抗原与某些立克次体有共同抗原,是用以诊断某些立克次体病的依据。

46、鼠疫耶尔森菌:鼠疫。两极浓染。“钟乳石”状。28~30℃。KIA结果利用葡萄糖,不利用乳糖,不产H2S,MIU:-、-、-,丙氨酸脱氨酶试验呈阴性反应即可初步鉴定。甲紫亚硫酸钠琼脂。

47、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翻滚旋转状运动。VP试验25℃阳性,37℃阴性,鸟氨酸脱羧酶阳性。MIU:+(22℃)、-、+

48、假结核耶尔森菌:两端浓染。25℃培养有周鞭毛,有动力,37℃培养无动力。

49、肺炎克雷伯菌:医院感染,有荚膜,G-杆菌。灰白色大而黏的菌落,长丝状。触酶阳性、脲酶阳性。动力和鸟氨酸脱羧酶均阴性是本菌的最大特点。易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对氨苄西林天然耐药。对产ESBLs菌株的治疗可用碳青酶烯类、β-内酰胺类抗生素/酶抑制剂或头霉菌素类进行治疗。

50、***肠杆菌属(阴沟肠杆菌、产气肠杆菌)有周鞭毛,能运动。IMVC:肠杆菌属多为--++;而大肠埃希菌是++--。

51、黏质沙雷菌:革兰阴性细小杆菌。沙雷菌具DNA酶和葡萄糖酸盐阳性(与其他菌属细菌的根本区别)

*爱德华菌属:IMVC为++--(与大肠埃希菌相同),但H2S阳性,甘露醇阴性。

52、弧菌科:G-杆菌。共同特点是一群氧化酶阳性、具有极端鞭毛、动力阳性、发酵葡萄糖。

弧菌属极端鞭毛、甘露醇、脂酶、生长需要NaCl、对O敏感五项为+++++

*霍乱弧菌(耐碱不耐酸,pH8.4~9.2时生长最好)——霍乱(米泔水样粪便);副溶血性弧菌(无盐不生长,绿色菌落)——食物中毒(海产品)。

*不染色标本穿梭流星状运动(鱼群状);O1群霍乱弧菌诊断血清,如果原运动活泼的现象停止(为制动试验阳性)

在碱性琼脂平板上——水滴状菌落。在TCBS(强选择)上——黄色菌落。在含亚碲酸钾(或庆大霉素)琼脂平板上——菌落中心呈灰褐色

氧化酶、明胶酶试验和ONPG试验均阳性。能产生靛基质,霍乱红反应(即亚硝基靛基质试验)阳性(非特异性)。

53、气单胞菌属:在65g/LNaCl中不生长。氧化酶试验阳性可与肠杆菌科细菌鉴别,发酵葡萄糖可与非发酵菌鉴别;

54、弯曲菌属细菌:革兰阴性菌。空肠弯曲菌、大肠弯曲菌在43℃生长,25℃不生长;胎儿弯曲菌在25℃生长,而43℃不生长;简明弯曲菌在25℃和43℃均不生长。空肠弯曲菌马尿酸水解试验阳性,是引起散发性细菌性肠炎最常见的菌种之一

55、幽门螺杆菌:G-菌,氧化酶、触酶试验、DNA酶均阳性,快速脲酶试验强阳性。在37℃能够生长,在25℃和42℃均不能生长,有动力。

56、厌氧菌:一类是革兰染色阳性有芽胞的厌氧芽胞梭菌(外毒素),另一类是无芽胞的革兰阳性及革兰阴性球菌与杆菌(正常菌群,条件致病性的内源性感染)。气-液相色谱分析

**有芽胞的厌氧菌只有梭菌属

*放线菌感染——硫黄样颗粒

常规血培养阴性的细菌心内膜炎、并发脓毒症血栓性静脉炎、伴有黄疸的菌血症等,应考虑可能有厌氧菌感染。

双歧杆菌

G+b

多形性,有分支呈Y、V形成棒状,标本有醋酸气味

破伤风梭菌

G+b

细长、梭形或鼓槌状,有芽孢(芽胞形成后,易转变为革兰阴性),有周鞭毛(鞭毛抗原有型特异性)

产气荚膜梭菌

G+b

粗大杆菌,呈单或双排列,有芽孢,有荚膜。“汹涌发酵”,α毒素(毒血症);感染——产生大量气体,捻发感。选择培养基——卵黄(EYA)及兔血平板(RBA)

肉毒梭菌

G+b

汤匙状或网球拍状,对酸的抵抗力比较强,可被胃吸收。单纯毒性中毒,肌肉麻痹

七叶苷胆汁平板(BBE,用于脆弱类杆菌),FS培养基(梭杆菌选择培养基)

57、艰难梭菌——CCFA培养基,菌落黄色。紫外线照射下呈黄绿色荧光。本菌感染与大量使用抗生素有关。假膜性肠炎,使用有关抗生素一周后突然出现。

58、脆弱类杆菌引起败血症

59、炭疽芽胞杆菌:人畜共患病,是致病菌中最大的革兰阳性杆菌,竹节状。倒松树状。(皮毛—皮革厂)。串珠试验。

60、蜡样芽胞杆菌:表面粗糙似毛玻璃状或融蜡状。干热℃经60分钟才能杀死。

61、产单核李斯特菌:20℃有动力,37℃动力缓慢,冷增菌(4℃)。伞状生长。通过胎盘或产道感染新生儿。本菌常伴随EB病毒引起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62、结核分枝杆菌:pH6.5~6.8。无内外毒素和侵袭性酶。人型结核分枝杆菌烟酸试验、硝酸盐还原和烟酰胺酶试验均为阳性,借此可与牛型结核分枝杆菌鉴别。Koch现象。Ⅳ型变态反应。罗氏培养基。

*在体内外经青霉素、环丝氨酸或溶菌酶诱导可影响细胞壁中肽聚糖的合成,异烟肼影响分枝菌酸的合成,巨噬细胞吞噬结核分枝杆菌后溶菌酶的作用可破坏肽聚糖,均可导致其变为L型,呈颗粒状或丝状。

*卡介苗:毒力变异(减弱)保留抗原性。被动人工免疫。

63、麻风分枝杆菌:泡沫状,麻风细胞。

64、不发酵菌:不发酵或不分解糖类的G-无芽胞需氧杆菌。

***铜绿假单胞菌:绿脓杆菌。是医院感染的主要病原体之一。灰绿色或蓝绿色菌落,菌落周围有透明溶血环。对亚胺培南耐药主要原因之一是产生金属酶。

**不动杆菌属:生物学特征为“三阴”,即氧化酶、硝酸盐还原试验、动力阴性。鲍曼不动杆菌。

*产碱杆菌属:在含有蛋白胨的肉汤中产氨,可使pH上升至8.6。

*军团菌属:人工管道的水源中常存在此菌,如医院空调冷却水中常有此菌,对常用化学消毒剂敏感。活性炭-酵母浸出液琼脂。肺部感染。

65、流感嗜血杆菌:G-短小杆菌。加热血平板。(与金葡菌)卫星现象。脑膜炎。荚膜上的多糖抗原被称为M抗原。需要X因子、Ⅴ因子。

副流感嗜血杆菌:不需要Ⅹ因子。杜克嗜血杆菌本菌生长需要X因子,不需要Ⅴ因子。

66、杜克嗜血杆菌可引起软性下疳。

67、百日咳鲍特菌:鲍-金培养基

68、布鲁菌属:人畜共患病,菌血症,波浪热。首选多西环素。

69、衣原体:是一群体积较小,能通过细菌滤器,细胞内专性寄生,并有独特发育周期的原核细胞型微生物。鸡胚卵黄囊

原体:为成熟的衣原体。吉姆萨染色呈紫色,Macchiavello染色呈红色。在细胞外较为稳定,无繁殖能力,但有高度感染性。

始体(网状体):吉姆萨染色和Macchiavello染色均呈蓝色。为衣原体发育周期中的繁殖型,代谢活泼,不能自胞外存活,无感染性。

*衣原体细胞壁LPS为属特异性补体结合抗原

**沙眼衣原体(2SP培养基。碘液染色阳性):沙眼,非淋菌性泌尿生殖道感染(男性常见),性病淋巴肉芽肿。

*鹦鹉热衣原体:典型临床表现为非典型肺炎

70、克次体:是一类严格寄生在细胞内的原核细胞型微生物。菌体内同时含有DNA和RNA。

*普氏立克次体常以人的体虱为传播媒介,流行性斑疹伤寒(又称虱传斑疹伤寒)。流行性斑疹伤寒的外斐反应效价在1:时有诊断意义。

*莫氏立克次体(斑疹伤寒立克次体,外斐反应)的贮存宿主是鼠类,主要传播媒介是鼠蚤或鼠虱,地方性斑疹伤寒(又称鼠型斑疹伤寒)。

*恙虫病立克次体:通过恙螨幼虫叮咬传给人类,引起恙虫病。贝纳柯克斯体(又称Q热立克次体)引起Q热。

71、支原体:是一类无细胞壁、呈高度多形态性,能通过除菌滤器,在人工培养基上能生长繁殖的最小原核型微生物。革兰染色为阴性。无细胞壁仅有细胞膜是与细菌区别的主要特点。菌落呈“荷包蛋”样。

**肺炎支原体:酒瓶状。是人类原发性非典型性肺炎的主要病原体之一。补体结合试验(≥1:64~1:为阳性)(检测IgM抗体)

72、诺卡菌属:外源性感染。库欣综合征、糖尿病

73、螺旋体

疏螺旋体属

伯氏疏螺旋体

莱姆病

硬蜱

(包柔螺旋体属)

回归热螺旋体

流行性回归热

体虱

密螺旋体属

(苍白亚种)

梅毒螺旋体(镀银染色)

梅毒

性传播

*钩端螺旋体:Fontana镀银染色法染成深褐色。钩体病(人畜共患病及自然疫源性疾病)。发病1周内血液的阳性率高,1周后尿和脑脊液等的阳性率高。

**梅毒的临床病程分三期:

第一期为硬性下疳,极易传播感染,也适于涂片镜检。

第二期即梅毒疹期,全身皮肤黏膜出现皮疹,伴有淋巴结肿大,可累及骨、关节、眼及中枢神经系统。

第一、二期称早期梅毒,传染性强,破坏性较小。部分早期梅毒可进一步发展到第三期梅毒,即晚期梅毒。病损部位螺旋体少但破坏性大。严重者可出现心血管和中枢神经系统受损,可危及生命。后天性梅毒表现为反复隐伏发病和再发的特点。

74、噬菌体是病毒

75、流行性感冒病毒:正黏病毒科。血凝素(HA)、神经氨酸酶(NA),划分流感病毒亚型的依据。常用鸡胚接种培养,初次分离接种羊膜腔为最佳,传代适应后可移种尿囊腔。细胞培养一般用原代猴肾细胞(PMK)或犬肾传代细胞(MDCK)。不耐热,对干燥、日光、紫外线以及甲醛、乙醇等均敏感。

76、呼吸道合胞病毒:不能在鸡胚中增殖,引起婴幼儿下呼吸道疾病的最常见的病毒。最常见的传播途径是经飞沫传染,最易引起婴幼儿细支气管炎和细支气管肺炎

77、麻疹病毒:飞沫直接传播。麻疹疫苗,8月龄接种。

78、肠道病毒:属小RNA病毒科肠道病毒属。由粪-口途径传播。是人类最常见最重要的病毒。脊髓灰质炎病毒、柯萨奇病毒、埃可病毒

*轮状病毒:(秋季腹泻)婴幼儿急性腹泻的主要病因

79、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可通过三带喙库蚊叮咬传播,引起流行性乙型脑炎,简称乙脑。猪为最重要的宿主和传染源。

80、登革病毒:登革热。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等传播

81、巨细胞病毒:猫头鹰眼特征

82、甲肝病毒:毛蚶

83、乙型肝炎病毒是DNA病毒,其他肝炎病毒均为RNA病毒。

84、HIV:gp、gp41

85、狂犬病病毒:嗜酸性包涵体(内基小体)。神经兴奋性增高,恐水病。

87、HPV:只能感染人的皮肤、黏膜的上皮细胞。尖锐湿疣主要由HPV-6引起

88、朊病毒(亚病毒,还包括类病毒、卫星病毒)就是蛋白质病毒,是只有蛋白质而没有核酸的病毒。中枢神经系统退化性病变

89、酵母型细胞和菌丝、孢子被染为革兰阳性(深紫色)。

**假丝酵母菌(俗称念珠菌):出芽繁殖(芽生孢子)。芽管形成试验,假菌丝。沙保弱培养基。玉米粉培养基形成厚膜孢子。

**新型隐球菌:有荚膜,折光性强。印度墨汁作负染色。尿素酶试验阳性

*鉴定曲霉菌常用察氏琼脂

*卡氏肺孢菌病是AIDS最常见、最严重的机会感染性疾病。

*马尔尼菲青霉可引起马尔尼菲青霉病(感染)

90、扩散法(K-B法):选择直径6.35mm,吸水量20μl的专用药敏纸片。

质控菌株采用标准菌株是进行质控的主要措施,应从可靠的菌种保藏中心索购,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大肠埃希菌ATCC,铜绿假单胞菌ATCC及粪肠球菌ATCC或ATCC用于对试验结果进行监测。

琼脂稀释法是细菌药敏试验的金标准。释法所测得的某抗菌药物抑制待测菌生长的最低浓度为最低(或最小)抑菌浓度(MIC),稀释法也可测定最小杀菌浓度(MBC)。

91、细菌耐药的机制

1.产β-内酰胺酶是细菌对β-内酰胺类药物耐药的主要机制。

2.产生钝化酶如氨基糖苷类钝化酶、氯霉素乙酰转移酶等。

3.青霉素结合蛋白的改变如MRSA的耐药机制。

4.药敏作用靶位的改变如核糖体位点的改变引起大环内酯类、林可霉素耐药。

5.抗菌药物渗透障碍

92、消毒是去除或杀灭大多数微生物的过程。灭菌是去除或杀灭所有微生物的过程。

***注意:看到这里,微生物的要点已经总结完毕,以下内容供大家查阅之用。微生物检验中重要菌就那么几种,但是估计考试中不可能只从几种“明星”菌出题,所以感觉个个都重要,也因此微生物的要点总结耗时最长。希望大家除了看要点之外,还是多看书为好。***

碳水化合物的代谢试验

1.糖(醇、苷)类发酵试验:肠杆菌科细菌。

2.氧化-发酵试验(O/F试验):肠杆菌科细菌(发酵型)与非发酵菌(氧化型或产碱型)的鉴别。

3.β-半乳糖苷酶试验(ONPG试验):迟缓发酵乳糖菌株的快速鉴定。分解乳糖的细菌ONPG试验为阳性,而不发酵乳糖的细菌为阴性。

4.七叶苷水解试验:D群链球菌阳性,其他链球菌阴性。

5.甲基红试验:大肠埃希菌阳性;产气肠杆菌阴性。

6.V-P试验:与甲基红试验结果相反。

蛋白质和氧基酸的代谢试验

1.明胶液化试验:肠杆菌科细菌的鉴别,如沙雷菌、普通变形杆菌、奇异变形杆菌、阴沟杆菌等可液化明胶,而其他细菌很少液化明胶。

2.吲哚(靛基质)试验:肠杆菌科细菌的鉴定。

3.硫化氢试验:沙门菌属、爱德华菌属、亚利桑那菌属、枸橼酸杆菌属、变形杆菌属细菌,绝大多数硫化氢阳性,其他菌属阴性。

4.尿素分解试验:肠杆菌科中变形杆菌属细菌的鉴定。奇异变形杆菌和普通变形杆菌脲酶阳性,另外雷氏普罗威登菌和摩根菌为阳性,而斯氏和产碱普罗威登菌阴性。

5.苯丙氨酸脱氨酶试验:用于肠杆菌科细菌的鉴定。变形杆菌属、普罗威登斯菌属和摩根菌属细菌均为阳性,肠杆菌科中其他细菌均为阴性。

6.氨基酸脱羧酶试验:用于肠杆菌科细菌的鉴定。如沙门菌属中除伤寒和鸡沙门菌外,其余沙门菌的赖氨酸和鸟氨酸脱羧酶均为阳性。志贺菌属除宋内和鲍氏志贺菌外,其他志贺菌均为阴性。

碳源和氮源利用试验

1.枸橼酸盐利用试验:在肠杆菌科中埃希菌属、志贺菌属、爱德华菌属和耶尔森菌属均为阴性,沙门菌属、克雷伯菌属通常为阳性。

2.丙二酸盐利用试验:克雷伯菌属为阳性,枸橼酸杆菌属、肠杆菌属和哈夫尼亚菌属中有些菌种也呈阳性,其他菌属均为阴性。

各种酶类试验

1.氧化酶试验:用于肠杆菌科细菌与假单胞菌的鉴别,前者为阴性,后者为阳性。奈瑟菌属、莫拉菌属细菌也呈阳性反应。

2.过氧化氢酶试验(触酶试验):革兰阳性球菌中,葡萄球菌和微球菌均产生过氧化氢酶,而链球菌属为阴性,故此试验常用于革兰阳性球菌的初步分群。

3.硝酸盐还原试验:肠杆菌科细菌均能还原硝酸盐为亚硝酸盐;铜绿假单胞菌、嗜麦芽窄食单胞菌等假单胞菌可产生氮气;有些厌氧菌如韦荣球菌等试验也为阳性。

4.脂酶试验:用于厌氧菌的鉴别。类杆菌属中的中间类杆菌产生脂酶,其他类杆菌则为阴性;芽胞梭菌属中产芽胞梭菌、肉毒梭菌和诺维梭菌也有此酶,而其他梭菌为阴性。

5.卵磷脂酶试验:主要用于厌氧菌的鉴定。产气荚膜梭菌、诺维梭菌产生此酶,其他梭菌为阴性。

6.DNA酶试验:在革兰阳性球菌中只有金黄色葡萄球菌产生DNA酶,在肠杆菌科中沙雷菌和变形杆菌产生此酶,故本试验可用于细菌的鉴别。

7.凝固酶试验:作为鉴定葡萄球菌致病性的重要指标。

8.CAMP试验:在链球菌中,只有B群链球菌CAMP试验阳性,故可作为特异性鉴定。

9.胆汁溶菌试验:用于肺炎链球菌与甲型链球菌的鉴别,前者为阳性,后者为阴性。

抑菌试验

1.0/抑菌试验:用于弧菌科的属间鉴别,弧菌属、邻单胞菌属对0/敏感,而气单胞菌属耐药。

2.杆菌肽试验:用于A群链球菌与非A群链球菌的鉴别。

3.奥普托欣(Optochin)试验:用于肺炎链球菌与其他链球菌的鉴别。

血液感染常见病原菌

?

革兰阳性

革兰阴性

球菌

金黄色葡萄球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A、B群链球菌、肺炎链球菌、肠球菌、草绿色链球菌

脑膜炎奈瑟菌、卡他布兰汉菌

杆菌

产单核细胞李斯特菌、炭疽杆菌、结核分枝杆菌、产气荚膜梭菌

大肠埃希菌、伤寒、副伤寒沙门菌、克雷伯菌、沙雷菌、铜绿假单胞菌、不动杆菌、气单胞菌、流感嗜血杆菌、布鲁菌属、嗜肺军团菌、类杆菌

真菌

假丝酵母菌、曲酶菌、隐球菌、球孢子菌

?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常见病原菌

革兰阳性菌

革兰阴性菌

病毒

真菌及其他

葡萄球菌

脑膜炎奈瑟菌

乙型脑炎病毒

新生隐球菌

肺炎链球菌

卡他莫拉菌

柯萨奇病毒

假丝酵母菌

草绿色链球菌

流感嗜血杆菌

脊髓灰质炎病毒

钩端螺旋体

A群链球菌

肠杆菌科细菌

新肠道病毒68-71型

?

B群链球菌

非发酵菌

狂犬病毒

?

结核分枝杆菌

炎杆菌

?

?

产单核李斯特菌

?

?

?

消化链球菌

?

?

?

呼吸道感染常见病原菌

?

革兰阳性

革兰阴性

球菌

葡萄球菌;肺炎链球菌;化脓性链球菌;肠球菌

卡他莫拉菌;脑膜炎奈瑟菌

杆菌

白喉棒状杆菌;结核分枝杆菌;炭疽芽胞杆菌

流感嗜血杆菌;大肠埃希菌;克雷伯菌;铜绿假单胞菌;肺炎支原体;军团菌;百日咳杆菌

真菌

白假丝酵母菌;隐球菌;曲霉菌;毛霉菌

病毒

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腺病毒;麻疹病毒;巨细胞病毒

尿路感染常见病原菌

?

革兰阳性

革兰阴性

球菌

葡萄球菌属;肠球菌;化脓性链球菌

淋病奈瑟菌

杆菌

结核分枝杆菌

大肠埃希菌;肠杆菌;非发酵菌;变形杆菌;沙门菌;沙雷菌;阴道加德纳菌;布鲁菌属;克雷伯菌

其他

真菌、厌氧菌

?

消化道感染常见病原菌

肠毒素为主的病原菌

侵袭性为主的病原菌

病毒

金黄色葡萄球菌;霍乱弧菌;志贺菌属;大肠埃希菌(ETEC、EHEC、EAggEC);产气荚膜梭菌;艰难梭菌

沙门菌属;志贺菌属;,大肠埃希菌(EPEC、EIEC);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副溶血弧菌;结核分枝杆菌;白假丝酵母菌

轮状病毒,埃可病毒;Norwalk病毒;腺病毒

创伤和外科感染常见病原菌

?

革兰阳性

革兰阴性

球菌

金黄色葡萄球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肺炎链球菌、肠球菌、消化链球菌

脑膜炎奈瑟菌、卡他布兰汉菌

杆菌

炭疽杆菌、结核分枝杆菌、产气荚膜杆菌、非结核分枝杆菌、破伤风梭菌

大肠埃希菌、克雷伯菌、变形杆菌、铜绿假单胞菌、流感嗜血杆菌、类杆菌、梭杆菌

其他

放线菌(衣氏放线菌、诺卡菌)

赞赏

长按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oklmi.com/mbyyy/10290.html

------分隔线----------------------------